首页中医常识医案心得正文

中医学的个体化与规范化

受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同时也受到认知条件与方法的限制,中医学形成了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的理论体系。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这一体系的规范化与个体化问题,长期以来引发争讼纷纭,近年来更是为此而备受诟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中医学的理解与评价。兹就此作一粗浅探讨,以正于同道。

中医学的个体化

中医学的诊疗过程有着明显的个体化倾向,在医与患两个方面都有充分表现:

医者的个体经验

中医学在认识自然界与人体的过程中,主要是发挥主体感知的能力,通过观察、感悟,并在一定方法指导下进行分析、归纳、推理,进而得出相应的认知结论。由于其间多属个体认知,这就造成了经验多样、学说纷呈、流派林立。

经验是实践过程中的体验心得,有着较为明显的个体感性化特征。由于未能建立对客体认识统一、明晰的标准,甚而有“医之为言意也”(《后汉书·方术传》)的观点,中医学也因此出现了经验“高产”的现象,可以说几乎遍布于诊疗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在对病症的认识和方药的应用中时常见仁见智,同中有异,“验方”“偏方”“秘方”“绝方”更是盈千累万,数不胜数,使得中医学由此披上一层神秘色彩。

当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提出较为系统、明确的观点或学说,并在一定范围内拥有一批同见或追随者,即会形成学术流派。这一过程又显然与医者的习医经历、地域风习及社会、时代背景等因素有关。一个流派从学术观点的提出到学说的建立,都要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最终通过逐步对这些观点或学说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抽象出普遍规律,提炼升华而形成理论。但不可否认,基于这种背景而形成的理论框架,仍然时常可见带有一些个体经验色彩的一家之言、一门之见。

患者的个体差异

显而易见,每一个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而每一个体也都会受到诸如体质禀赋、年龄性别、性情习惯、地域环境、时令气候、昼夜晨昏等因素的影响。在《灵枢·通天》与《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即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用“同中求异”的方法,从五音太少、阴阳属性、体态和生理、心理特征等方面论述了五形之人各自的特点。这些差异不仅会因此形成一个人发病的易感性及倾向性,还会导致同一种疾病可表现出寒热虚实的不同。

中医学始终重视个体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背景作用,强调诊疗中的“三因制宜”(因人、因时、因地),而尤重“因人”,兼顾时、地。在相同的诊断下,会根据患者体质差异、正邪盛衰、病情缓急、发展阶段、地域气候等因素的不同,其治疗均会有所不同,甚至大相径庭,即“同病异治”;当然,即使一些疾病的诊断不同,而病变过程中的病机一致,则也可采取相同的治疗方法,此即“异病同治”。

由此可见,辨证论治即是一个带有浓郁个体化色彩的诊疗过程。国医大师王琦认为,个体化诊疗是基于以人为本、因人制宜的思想,充分注重人的个体差异性,进行个体医疗设计,采取优化的、针对性的治疗干预措施,使之更具有有效性与安全性。

中医学的规范化

作为一种原创医学,中医学理论体系是长期实践的结晶。作为一门较为成熟的学科,中医学具有理、法、方、药一体化的完整体系,也建立了一系列相应的标准,如经穴定位,四诊方法,各种辨证方法如八纲、六经、卫气营血、脏腑辨证等,及教科书对疾病所列举的各种证型、治法、方药,还有药物的炮制、方剂的配伍等等,这些显然都可以视为规范。从这个角度看,中医学不仅不缺乏标准与规范,而且放在传统文化的背景或语境下,这些标准与规范还是相当明晰的。

“概念是思维和分析的基本工具,具有统一的、界定明确、逻辑结构严密的概念体系,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若以此为标准,又不得不说中医学还存在着许多明显的不足甚而缺陷。也就是说,以自然科学客观、直观、量化、可重复等要求及现代人的思维习惯来衡量,中医学的规范化程度又无疑是很低的。这不仅影响着中医的学习与应用,制约着中医学术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着中医的国际化。

于是,自20世纪中叶,业内即提出了“中医现代化”的口号与目标,中医学开始走向现代化的征程。自1994年第一部中医临床实践指南——《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发布以来,我国至今已经制定了400余项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并作为国家标准、行业(组织)标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如《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俞穴名称与定位》《针灸技术操作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国家基本药物应用指南》《中药新药研发指南》等等。但是一直以来,其中的临床指南、路径主要依据专家共识制定,而对临床研究证据的关注则明显不足。鉴此,2011年又出版发布了基于循证医学方法的《中医循证临床实践指南》。

客观地说,中医药标准的制、修订,总结和提炼了业内科学技术的成果,汇集了行业专家的经验,展示了最新的学术进展,对规范中医学术、提高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水平,进而促进人才培养、学术交流、走向世界,推动中医药学科的继承创新与学术的进步,都取得了很大进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个体化与规范化的认识

在多年的中医现代化实践中,人们发现其间一直存在着一个很大的困扰:现代化需要由标准化进而规范化,个体化自然成为障碍,而舍弃个体化则显然有悖于辨证论治的原则。因此如何处理其个体化与规范化的关系,就成为中医现代化的焦点与难点。长期以来,这一问题虽经反复争鸣,至今却仍未能达成完全的共识。

其实,中医诊疗的个体化,决非“百人百样”,更多的情况是“大同小异”。“大同”表现在相同诊断的疾病的治疗原则都是一致的,“小异”则是确立治疗方法时还应充分考虑患者的体质状态等背景因素。以六经辨证中的太阳病证治为例,凡符合“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些基本特征的疾病即可纳入太阳病的辨治范畴,具体辨治则可分为经证与腑证。经证可基本分为太阳伤寒证与太阳中风证,分别予以麻黄汤与桂枝汤主之。若经证未解而深入为太阳腑证,则按蓄水、蓄血的腑证治之。这是病在太阳基本证治的“大同”。“小异”则表现在对太阳病兼证、变证的处理,也即太阳病的个体化表现,而处理的原则还是要遵照太阳病主证(基本病机)进行辨治,以其主方加减治之,如在桂枝汤基础上演变而成的桂枝加葛根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桂枝加附子汤证、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等。

强调中医治疗的个体化,并视其为一种优势,一定是要在遵循辨证论治基本规律与指导原则前提下体现的,而非一种独立于辨证论治之外且与之并列的特色。换言之,这是一种建立在辨证论治基本规范化基础上的个体化。因此,任意扩大中医治疗个体化的意义,甚至把它与辨证论治规律对立起来,必将给中医的科学基础和框架带来严重破坏。

中医学通过规范化走向现代化的几十年历程,确实取得不少成果,但其间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可以说与预期相去甚远。经过痛苦反思,业内终于认识到,中医现代化不能等同于中医标准化,更不能等同于西医化;中医应把规范化作为努力方向,但不能把自然科学意义上的规范化、标准化作为唯一目标;用还原论的思维方式研究中医学,用一切量化的标准要求中医学,看似简明、简便,但会使中医学越来越偏离辨证论治的轨道,并逐步使其丧失本真、特色与优势,甚而走向消亡。目前,在现代医学领域越发认识到“医学是科学,更是人学”,进而提出“精准医疗”理念,从规范的群体治疗转向注重个体治疗的大趋势下,中医学更应该理性思考,树立自信,坚守特色,走好在规范化的基础上,既能发挥医者的主观能动性、又能兼顾患者个体差异的个体化诊疗之路。

咨询电话:010-87264942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王氏妇科重视诊脉辨舌

下一篇: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