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医案心得正文

如何用扶阳理论辨别阳虚

阴阳立论,反映了郑钦安立足于生命本体的诊疗观。他认为,作为人身正气基础的人体阴阳,尤其是元阴元阳的盛衰,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郑钦安所论病证并非只有阳虚,也有阴虚、阳热、湿阻、痰浊、瘀血等,只是阳虚证是认识和辨治的主体。

扶阳的对象是阳虚。那么,如何识别阳虚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正因如此,近代四川著名医家郑钦安临床辨治把“识证”放在第一位。《医法圆通》开卷第一句话就是:“用药一道,关系生死。原不可以执方,亦不可以执药,贵在认证之有实据耳。”所谓认证,是以阴阳为界线和标识来辨识临床证候。《医理真传》序言中就指出:“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证,亦不难于识证而难于识阴阳。”可知,他把识别阴阳作为辨证的基本规则和最高境界。

郑氏阴虚证、阳虚证再分类

从阴阳立论,反映了郑钦安立足于生命本体的诊疗观。他认为,作为人身正气基础的人体阴阳,尤其是元阴元阳的盛衰,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故他将病症也概分为两类:阳虚和阴虚。这与传统中医理论是一样的,但郑氏的阳虚和阴虚证类下,还有进一步划分。

阳虚证

阳虚证又分两类,一类为单纯阴寒证,如理中汤证、四逆汤证、附子甘草汤证等。另一类为复合阴寒证,如内虚寒而兼外寒、夹内湿、伴假热的病证,如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姜附茯半汤证、白通汤证等。另外,阳虚还有定位问题,如上阳、中阳、下阳、脾阳、肝阳、肺阳等。可见,郑氏的阳虚辨证远不是虚、寒之辨所能包含,涉及病性、病位、病机等方面的证候识别与判断,且常与方证相结合,形成证治对应的辨证模式。

阴虚证

此阴虚证与通常的阴虚概念有所不同,其下亦分两类,一类是通常的阴虚证、血虚证和阴虚火旺证,如芍药甘草汤证、六味地黄汤证、当归补血汤证等。另一类却是实热证、热结证、湿热证、痰湿证、气郁证等,如导赤散证、大承气汤证、泻心汤证、五苓散证、柴胡汤证等。前一类符合传统认识,后一类则不容易理解。其归类不是根据当下病性,而是跟从病机走向,即这些病证可能导致阴虚。甚至可以这样理解,郑钦安是将阳虚外的病证都划属阴虚证的。

郑氏的阳虚辨证既有合理的一面,也有主观和机械一面。但从中可以看出他所论病证并非只有阳虚,也有阴虚、阳热、湿阻、痰浊、瘀血等,只是阳虚证是认识和辨治的主体。在他的著述中,阴虚名目下的其他病症,大多用于比较和对照,是为更深入认识阳虚证和更深刻阐述扶阳理论服务的。因此,他的阳虚证的分类、辨识与论治是合理的、深入的、有特色的、有临床价值的,而阴虚证的认识和处理则较为简单和粗糙。

临证如何辨识阳虚证

如何在复杂的临床症候中辨识阳虚证,郑氏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识别证候的阳虚本象

什么是本象?象,现象、征象也。本,本来、本质也。可见,本象指反映事物本质变化的现象。对于疾病来说,就是能反映的疾病本质,在众多疾病现象中有特殊诊断意义的外在表现。因此,本象是与众象和假象相对的概念。郑氏理论并无“本象”提法,而是说“阳虚真面目”。此说法在概念上与本象是同义的,在现代中医学中相当于“主症”或“核心证候”。

阳虚为火不足,因而生寒象,冷症为其第一临床特征。同时,阳虚为正气亏,故又有虚象,虚羸是其第二临床特征。于是,冷症与虚羸共同构成了阳虚的本象,成为辨识阳虚的基本征象。郑氏所言阳虚证,寒是绝对的,虚是相对的。其阳虚证包括虚寒和实寒。前者,冷症与虚羸并见且并重,后者主要见冷症,虚是相对的和次要的。再则,由于阳虚证常兼有阴虚、寒实、内热、风寒、湿滞、气结、瘀血等病机变化,故临床表现不仅有本象,也同时会出现与本象有关,或无关兼见的、并发的,甚至虚假的病象。那么,只要病本为阳虚,无论外象多么复杂,一旦发现其本象,就抓住了病变本质和机要。因此,如何识别阳虚本象成为郑氏阳虚辨证的重中之重。此论可散见其著述中,归纳起来有十个要点:

1.神:“神”是郑氏确定阳虚的第一指标。神,是中医望诊一个重要内容,而郑氏望神主要有三方面:言语、面色、脉象。总体而言,这三方面,只要是低微的、无力的、晦暗的、不柔和的,都是少神或无神的表现,但最终的结论来自“言面脉”的合参。

2.色:阳虚之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体肤之色,如脸面、唇口、爪甲、舌质等。郑氏强调青色、青白、青黑为阳虚征象。二是患处之色,如肿痛、疮疡、痘疹等。凡阳虚者,病患发生之处的皮色必如常,或色不红活而多带青色,且少痛或无痛。

3.气:气与神颇多关联。比较而言,“望神”较为抽象,是一种多指标的综合判断。“观气”则较为具体,重点表现在体能和气息两方面:体能上,阳虚患者表现有困倦喜卧、四肢无力、目瞑、身重等;气息上,阳虚患者表现有息短、少气、声低、懒言等。

4.饮:不渴、不思水饮、渴喜热饮是郑氏反复强调的阳虚表现,与此有关的描述还有:满口津液,口吐清水,口流清涎不止。这些证候都因于同一病机,是阳虚气化减退所致津液运化不利,轻者不渴不饮,重者津液外溢。

5.冷症:畏寒肢冷是阳虚的特征性外候,但在郑氏的描述中有多种情况,如肢冷与手足厥逆、畏寒与烤火不觉热,强调的是程度之别;畏寒则有头面畏寒,肚腹感冷,下身冰冷等,反映的是部位不同,与阳虚的定位诊断有关。

6.所下物:郑氏非常重视二便、痰、涕、妇女经带和疮痈之脓等排泄物和分泌物的观察,认为所下物的质清、不臭、色淡,尤其是青或白是阳虚之态,描述如:清淡而冷、不臭不黏、痰清不胶、痰水如泉涌、大便溏、大便色白色青、小便清长、清涕不止、脓不稠、经血色淡等。

7.疼痛:疼痛不是阳虚主症,除非疼痛会因天寒或阴雨加重。但郑氏将之作为一个重要的鉴别症,要点有二:一,疼痛轻微,尤其是在有肿胀或溃疡等时,表现为隐痛和微痛,或时痛时止;二,痛而喜按,有的甚至喜重物按压。

8.舌苔:郑氏有关阳虚舌象的描述集中在对舌苔的观察,但重点又不在苔色,而在苔质是否滑和润,如:舌青滑、舌黑润、舌黄润、舌白黄而润、舌黑润青白色、舌淡黄润滑色等。可与前述之色和所下物参考。

9.脉象:郑氏所论阳虚脉象分三种:一是纯粹的虚脉,如脉细微无力,脉细微而空;二是虚实并见之脉,尤以脉浮空或浮大多见,也有尺弱而寸关脉显实象者;三为假实之脉,主要在阳亡和亏极之证出现两尺弦劲、六脉大如绳而弦劲等。脉与症,郑氏更注重症。他认为:“倘病现阴色不合脉,舍脉从病;倘病现阳色不合脉,舍脉从病。”

有关阴证见阳脉,郑氏有颇多描述,如:弦、紧、劲、如击石、如粗绳、脉劲如石、劲急如绳等,此为虚极危症的回光返照脉象。这些脉象的诊断意义同于《伤寒论》所云:“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紧、弦、石、劲、如绳的脉象,以脉形紧张、张力增大为特点,出现于极虚之时自然是反常的,是阳亡欲脱的征象。

10.其他:有三个阳虚的特别表现:一是朝食暮吐或劳神则吐;二是二便不禁、小便不禁;三是喜食辛辣煎炒极热之品。此外,还有一个治疗后的反应性指标,指常规治法无效者,如:病如疟,按疟治之不效;中风,用祛风化痰不效;喷嚏不止,用外感药不效等。

如果将上述内容再作归纳,可浓缩为最核心的要点如下:

神:低落(倦、萎、弱)

色:晦浅(青、黑、淡)

冷:阴寒(冷、清、稀)

把握证候的总体性向

证候之总体性向,即诸脉症之整体属性的基本倾向。这无疑是基于四诊合参的证性判断,与有既定标准的阳虚本象识别,在内容上是相互包含的,在方法上是相互补充的。因为,郑氏阳虚辨证,虽强调“脉微细但欲寐”这些特异脉症的诊断意义,却又在其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综合性的指标与评断规则,甚至还将患者的既往病史、体质状况和治疗反应等信息作为辨证的参考因子。

郑氏的证候总体性向判断,细分有三,而三个方面又是交互关联的。

诸症合参:这是最基本的证候总体性向判断方法,即不是通过单一或少数特异脉症来定证,而是采用舌、脉、症、征综合观察与分析来识证。如郑氏常用的述症方式:腹痛欲绝而唇舌青黑者,两手肿热而微痛、微红者,身冷内热而舌青滑、神倦者等。

病症鉴别:即通过相关病证的对比来凸显阳虚证的性向,如耳痒欲死而非肝胆病者、大吐身热而非三阳表证者、牙肿如茄而非胃火风热者等。

病史与体质:久病体虚或禀赋不足是阳虚的病理基础,故郑氏在论及各种阳虚证时,常常第一句就说明,患此病证者为:素阳虚之人、久病虚极之人、禀赋不足之人。可见,他是将此作为阳虚的重要辨证因素看待的。

以郑氏对具体病症的描述为例:

“身痒欲死。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身忽痒极,或通身发红点,形似风疹,其实非风疹。风疹之为病,必不痒极欲死,多见发热、身疼、恶寒、恶风。若久病素不足之人,其来者骤,多不发热身疼,即或大热,而小便必清,口渴饮滚,各部必有阴象足征,脉亦有浮空劲急如绳可据。此病宜大剂回阳收纳为要。”

上之述症和辨证,比较生动地反映了郑氏的阳虚辨证方法。首先,提出此症的发病人群,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二是比较了相似的“风疹”,并指出两者具有的不同临床特征;三是提示阳虚发此症者,可能出现的其他阴寒证候。

“心痛欲死。凡忽然心痛欲死之人,或面赤,或唇青,察定阴阳,不可苟且。如心痛面赤,饮冷稍安一刻者,此是邪热犯于心也,急宜清火。若面赤而饮滚,兼见唇青光,此是寒饮犯于心也,急宜扶阳。”

郑氏对心痛欲死症首分为热与寒,他认为:两证都可见心痛,出现相似脉症,如面赤、唇青类或真或假之见症。但实、热者,饮冷会稍安,即喜冷;虚、寒者,必有阴寒之象,如喜热饮、唇青紫等。此症之辨,强调诸症合参的重要性。

“大吐身热。吐属太阴,大吐之人,多因中宫或寒、或热、或食阻滞。若既吐已,而见周身大热,并无三阳表证足征。此属脾胃之元气发外,急宜收纳中宫元气为主。切不可仍照藿香正气散之法治之。余于此证,每以甘草干姜汤加砂仁,十治十效。”

呕吐为脾胃中焦病变,但吐兼身热,按常规应考虑外感或阳热。三阳征象,除身热、呕吐外,应包括恶寒、汗出、口渴、便秘、烦躁等症。吐而兼身热,但无其他三阳征象,便可确立中焦阴寒的辨证,此属排除法。

“午后身热。午后夜间正阴盛之时,并非阴虚之候。即有发热,多属阴盛隔阳于外,阳气不得潜藏,阳浮于外,故见身热……余于此证,无论夜间午后烧热,或面赤、或唇赤、脉空、饮滚、无神,即以白通汤治之,屡治屡效。”

午后身热,通常认为是阴虚。但在这里郑氏认为午后身热也可见阳虚阴盛,同时,他也指出,阳虚者应有阴寒征象。此症之辨,郑氏主要是从发生时间来确定的。虽有偏颇之处,但也反映了某种经验事实,以及其阳虚辨证一个方法特点,即注意症发时间。

咨询电话:010-87264942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再识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下一篇: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