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医案心得正文

基于《内经》“引卫入阴”理论治疗不寐

李敬林是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五、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行医四十余年,潜心研读中医经典,勤于临床,特别对《内经》“引卫入阴”理论治疗不寐颇有心得,临证每每获效。

回归经典,探究寤寐根源

卫气运行

关于寤寐的生理现象,《灵枢·口问》解释:“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本篇认为寤寐的产生是卫气运行随阴阳消长交替的结果,卫气昼行于阳,行于阳之时则寤,夜行于阴,行于阴之时则寐,昼夜交替,卫气于阴阳之间循环往复,而人则寤寐交替。

《灵枢·营卫生会》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素问·痹论》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营卫二气皆来源于水谷,水谷入于胃中,经过胃的腐熟、脾的运化,化生为水谷精微之气,水谷由胃中精微上行,继而输布五脏六腑。其中精专柔和者为营气,剽疾滑利者为卫气。

《灵枢·五味》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营卫二气化生于胃中之后,由胃中上行,由于此两者不同的生理特性,营卫二气别道而行。《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营气精专柔和,为血中之气,行于脉内,沿十二经脉流注次序循行,从手太阴肺经开始,至足厥阴肝经,复归于手太阴肺经,循环往复,如环无端,见于《灵枢·五十营》营气的运行次序、《灵枢·经脉》十二经脉的交接次序等篇。

卫气性质剽疾滑利,不受脉道约束,出于上焦,行于脉外。一般认为,其运行路径有三:昼行于阳,散行阳经,夜行于阴,行于五脏;与营偕行,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应激运行,行于周身。《内经》原文所记载营卫二气的昼夜运行,与睡眠息息相关,如《灵枢·营卫生会》曰:“荣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

根据卫气昼夜运行于阴阳的不同可知,正常的寤寐变化中,卫气起重要作用。《内经》多篇皆提出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但是此处的阴阳具体指代何物,《内经》中不同篇章所持观点不同。关于卫气昼夜运行的具体方式,以《灵枢·卫气行》记载最为具体,卫气昼行于阳,阳即六阳经;夜行于阴,阴即五脏。平旦之时,阴尽阳生,卫气上行于目,目张则卫气从头面而散,下行至六阳经,其中行于足三阳之卫气,由足心的涌泉穴沿足少阴经而行,行至内踝下的照海穴后,沿阳跷脉上行于目,此为卫气行于阳之一周;如此运行二十五周后,至夜阳尽阴生,卫气由足少阴经入于肾,由肾至心,由心至肺,由肺至肝,由肝至脾,由脾至肾,按照五行相克的顺序运行,为卫气行于阴之一周,如此运行二十五周后,卫气复由肾出,至足少阴,由足少阴至阴跷脉,复归于目。阴、阳跷脉主司眼睑之开合,卫气行于阳,阳跷脉盛,则寤;卫气行于阴,阴跷脉盛,则寐。

卫气留止,睡眠觉醒失常卫不入阴

自《内经》以后,后世医家多以“心主神明”或“五脏藏神”为理论基础,从心神不宁、肝气郁结等探讨失眠的证治。李敬林将《内经》中关于失眠的论述进行了整理分析,发现《内经》心神理论、五志理论更多地用来解释悲哀、忧愁、喜忘、狂乱等情志、神智的病变。如 “神有余不足何如?岐伯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素问·调经论》);“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灵枢·大惑论》),神的病变可引起异常的情志变化,甚至会导致异常的神志活动。而《内经》对于失眠的认识,则多从“卫气运行失常”的角度进行解释。

李敬林基于《内经》理论,并从临床诊疗中进行观察,发现许多临床症状的加重或减轻与睡眠—觉醒规律密切相关,可通过卫气昼夜阴阳运行进行解释。如盗汗患者,寐则汗出,寤则汗止,一则因卫气“司开阖”,入睡后,卫气离表,腠理失其固护而松懈,津液流走;二则因卫气其性温热,入睡后,卫气入里,内热得其温养而益炽,津液被蒸而泄。不安腿综合征的患者,双下肢不适的症状多于入睡后出现,醒后甚至活动后缓解,因患者卫气本虚,入睡之后卫气入里而四末之肌肉失养,醒后卫气出表而得以复充。再如,入睡之后卫气入里,体表卫气减少而防御外邪的能力下降,因此,入睡之后需加盖衣被以温煦机体、防御外邪,否则易受邪气侵袭,轻则可致感冒,重则可致面瘫、痹证等。李东垣《兰室秘藏》中记载一案“其证,闭目则浑身麻木……觉而开目则麻木渐退”,可为佐证。

李敬林通过研读《内经》诸篇发现,概括不寐的基本病机,应归结为“卫气不得入于阴”。其一,《灵枢·邪客》曰:“今厥气客于五藏六府,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此篇所论述的失眠,是由邪气所致。其二,《灵枢·大惑论》曰:“黄帝曰:病而不得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由于各种因素,卫气留止于阳分、不得入于阴,可导致不寐。其三,《灵枢·大惑论》曰:“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其肠胃小,皮肤滑以缓,分肉解利,卫气之留于阳也久,故少瞑焉”。说明各种病因导致肠胃失调、肌肤失常等,卫气运行阳分时间留止,则睡眠时间较少。其四,《灵枢·营卫生会》曰:“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年老之人,气血不足,营卫之气运行失常,可致白天瞌睡而入夜不寐。

对于不寐治疗大法及其方药,《灵枢·邪客》提出:“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五脏六腑为邪气所客,导致卫气运行失常,不能入于阴,而导致不寐。故以“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为治疗大法。方药以半夏秫米汤主之,“阴阳已通,其卧立至”,畅通卫气运行之道路,卫气不为所阻,复入于阴,可达到覆杯而卧的疗效。

知常达变,不寐重在调卫

引卫入阴

李敬林认为,各种病因导致卫气的昼夜运行模式被破坏,卫气不能顺利从阳入阴,则出现不寐病症。因此,治疗不寐的最终目的是恢复卫气的正常运行、引卫入阴。

李敬林认为,疾病的产生不外虚实两端,不寐亦是如此,治疗当遵从《内经》“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治疗大法,结合导致卫气不得入阴具体病因,补正气之不足、祛邪气之壅塞,待气血旺盛、气道通利,卫气得以入阴,则不寐可愈。

在此基础上,李敬林提出,治疗不寐七法,重在“引卫入阴”。

益气养血、引卫入阴

不寐之病,起于虚者,可由气血不足,营卫内伐,卫气虚馁,无力入阴,而见不寐。代表方剂如人参归脾汤。营卫气血均化生于脾胃,气血不足之不寐,在于脾胃气弱、不能升举,水谷精微下流,“卫气者,水谷之悍气也”,故治疗此证,李敬林常加升麻柴胡于上方中,取补中益气汤之意,以助春生之令行,使营卫调和,卫气归阴,则不寐可愈。

滋阴清热、引卫入阴

不寐之病,起于阴血亏虚者,多由阴血不足,气道失养,卫气艰涩而不能入阴,而见不寐。代表方剂如酸枣仁汤、黄连阿胶汤等。酸枣仁汤偏于治疗肝血不足,虚热内扰之不寐;黄连阿胶汤偏于治疗心肾阴虚火旺、心肾不交之不寐。

疏肝理气,引卫入阴

气郁,主要因肝郁,疏泄失常,气机失调,卫气留止,运行失常,而见不寐。代表方剂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味逍遥丸加减。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偏于重镇安神,故龙骨、牡蛎宜生用、重用,神志不宁较明显者,可酌加珍珠母、琥珀等;加味逍遥丸偏于疏肝清热,健脾养血,亦可加生龙骨、生牡蛎,则效果较好。

化痰调气,引卫入阴

“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心为阳中之阳,胆主甲子升发阳气。心主神明,胆主决断。多因情志失常日久,心虚胆怯,痰气互结,卫气行阳留久,而见不寐。代表方剂如温胆汤、黄连温胆汤。温胆汤主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坐卧不安,或恶梦纷繁等;如兼有心火偏盛,则黄连温胆汤,苦寒直折,治疗不寐、郁证、癫狂等情志病及诸多疑难杂症,多有效验。

清泻郁热,引卫入阴

卫气夜行于阴,周于五脏。心肝热盛,灼伤阴血,心神被扰,肝魂不宁,“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而见懊侬多梦、惊悸心烦之不寐。代表方剂如朱砂安神丸、龙胆泻肝汤。朱砂安神丸偏于镇心安神,清热养血,其中朱砂乃甘寒质重之品,不宜多服、久服,或代之以生龙牡、珍珠母、琥珀安神定志;龙胆泻肝汤偏于清泻肝火,对猝发不寐兼有耳鸣目赤、急躁易怒者可获良效。

消食导滞,引卫入阴

喜怒不适,食饮不节,寒温不时,导致“肠胃充廓,卫气不营,邪气居之”,则见不寐。代表方剂如越鞠保和丸。越鞠保和丸具有疏肝解郁、开胃消食之功效,主治气食郁滞所致的胃痛等病证,但对于饮食、情志等因素导致“胃不和则卧不安”者,用此方药调之,引卫入阴,不寐可愈。

活血行气,引卫入阴

久病在血、久病入络,心脑血脉之病,气虚血瘀、气滞血瘀、寒凝血滞、营血虚滞,卫气行涩,可致不寐。代表方剂如血府逐瘀汤加减。偏于气虚血瘀,加黄芪以助血行;偏于气滞血瘀,重用川芎以行气活血;偏于寒凝血瘀,加桂枝以温通血行;偏于营血虚滞,加地黄以养营行血。

此七法可独立应用,亦可相互配合,因临床证候错杂,当随证而治。此外,不可仅仅拘泥于以上七法。如寒气凝滞亦可导致卫气不能入阴而发为不寐,此时当用温阳散寒法,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之类;心阳不足、卫气浮越、复有痰浊盘踞致卫气浮荡于外不能入阴而发不寐者,可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救逆汤,此皆在七法之外,一理之中。正如清代医家汪文绮于《杂症会心录》中所述:“不寐一证,责在营卫之偏胜,阴阳之离合。医家于卫气不得入于阴之旨,而细心体会之,则治内虚不寐也,亦何难之有哉!”

咨询电话:010-87264942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国医大师李佃贵治疗慢性肝病八法

下一篇:铁蛋白高的中医治疗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