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阳流派”是指理论上推崇阳气,临床上强调温扶阳气,以擅用附子、干姜、桂枝(肉桂)等温热药物为突出特点的一种学术思想和临床体系。其中,尤以擅用附子为特色。从现代社会的疾病特点和疾病谱的变化看,中医“扶阳”疗法有着广泛的适应症和显著的疗效。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些所谓老年慢性病患者,即“扶阳”学说所说的“久病与素禀不足之人”,多是中医温扶阳气治疗方法的适应人群。实践证明,充分认识“阳气”在人体生理、疾病产生、演变及保健中的重要作用,在疾病诊治中能准确辨识阳虚证,在遣方用药时合理应用温通类药物,则慢性病、疑难病的疗效将得到提高。
扶阳学术流派认为,人体的正常生理,是以阳为主导的阴阳二者相对平衡的结果。而人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主要是阳气为主的阴阳对立统一协调的正常生理关系遭到破坏所致。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 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扶持和保护阳气,是扶阳学说防治疾病的基本精神。要认识到人体阳气的重要性,倡导扶阳的学术见解,在辨证论治中,重视扶持和辅助阳气,强调医生应以“治未病”为本,治病开方,所用药物多以辛温扶阳益气之品为主,以达到使五脏六腑安和,经脉畅通, 气血调畅,生机勃发,达祛病延年,健康长寿的目的。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术的理论核心,元阴元阳为人身生命之根本。扶阳理论与其他中医学术流派具有本质区别的观点是认为在阴阳两纲中,二者虽说是互根的关系,但关键在阳气,阳为主,阴为从。只有阳密于外,阴才能内守。故“扶阳”学派认为“阳主阴从” 是阴阳学说的核心。强调阳气在人生命活动中处于主导的地位。一旦失去了阳气的生化温煦,阴也不可能成长存在。阳气旺盛可以促进机体精微易吸收,化源得充分,阴精能形成,阴形牢固,人体健壮。反之,如果阳气衰弱,营养的吸收,阴精的化生成形也就必然减弱、停顿甚至消亡,导致机体虚弱,百病变生。所以“扶阳”学术流派首重扶阳,兼用他法,即“治之但扶真阳”。在治疗过程中时时、处处顾护人的阳气,以守阳扶阳为要,认为这样就抓住了疾病治疗之精要,乃“握要之法”。
附子一药,古今众多名医推崇备至。张景岳把附子列为“药中四维”之一, 称之“大能引火归原,制伏虚热,善助参芪成功,尤赞术地建效。清代陆懋修称附子为“药能起死回生者”。扶阳学派擅用温热药物,其中尤以擅用附子等药为特点。慢性病患者脏器功能多处于代偿或失代偿状态,很多疾病如心衰、肾衰、肺功能不全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病需长时间用药,所以温扶阳气的调治也是长期的。这就决定了在慢性病治疗中不仅使用附子机会较多,而且疗程较长。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稳定的疗效。值得注意的是,善用温法,不应忽视其他治法;善用温药,也不能排斥其他药物,一切以辨证论治为原则。
喜用、擅用、善用附子成为扶阳流派的特色,当然也有部分医生惧畏附子,究其因多是担心中毒的缘故。其实,附子的疗效取决于辨证准确与配伍得当与否,避免附子中毒的关键在于煎煮方法要正确。学习和应用“扶阳”理论,不能偏执僵化。临床应用附子既不必“畏而远之”,也不能逢病就用,每方必用。“温阳”治法也需遵循“法随证立,方随法出”的中医治疗原则。应用附子是取其“温扶阳气”的功效,同时合理配伍,最大限度避免其毒副作用。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