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医案心得正文

泽泻补阴非伤阴

泽泻一药最早收载于《神农本草经》曰:“味甘寒,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一名水泻,一名芒芋,一名鹄泻,生池泽。”由其所载主治功效可粗略判断其具有补益之力。《名医别录》引:“扁鹊云:多服病人眼。”《本草正》曰:“第其性降而利,善耗真阴,久服能损目痿阴。”后世医家对泽泻补阴伤阴的见解不同。《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中载:“泽泻利水通淋,而补阴不足”。

泽泻

泽泻的“补阴不足”理论,后世有两种理解:一为补阴分之不足,二为补阴之功用不足。若其意为补阴之功用不足,岂不是诸利尿通淋、峻下逐水药等均应有此说?何独云之。或云《药性赋》为诗歌之体裁,为与下句“治疝何难”相对,将“不足补阴”倒装成了“补阴不足”而引起了误会。《本草从新》:“泽泻善泻,古称补虚者误矣。”殊不知泽泻补阴之说在文献中早有记载,如《名医别录》中说其“补虚损”,《药性本草》云其“主肾虚”,但明清以来的本草书中,只云其利水之功而淡其补阴之功矣。

生长环境

泽泻生于沼泽盐碱地中。泽指沼泽,泻谓盐碱地。由于其生长于沼泽边缘之地故称之为泽泻。泽泻春时丛生于浅水之中,一株独茎直上,秋时白花作丛。泽泻生长于沼泽之地,独茎而长,不为水困,生于水中必能利水可知矣。且由其生于沼泽,直茎上升,不为水气所困,可明泽泻能带动正常气血津液从浊邪中上升。由此可推知泽泻有泌别清浊功效。

四气五味

泽泻秉地之燥气,天之寒气以生,故气甘寒,且味淡。通常甘味药多具补性,归脾经。脾胃者土也,土者治中央,以灌四旁,为万物生化之终始,故云甘味能补,能和,能缓。在“五行生化论”中认为甘味由土与水相合所生,土应脾为其主位,水应肾为其客位,故而甘味先入脾,次则入肾,故甘味累极则归肾,水气积聚而成咸味,味咸而具泻下之功矣。如唐容川所云:“苦之极者,反得水性,若微苦者则犹存火之本性,故能补火。”苦味如此,甘味亦如此也。推之泽泻秉甘味之极者,故可利水矣,况泽泻生于水中且具淡渗之性利水必然矣。然药之性须合气味形态以论,不可偏执一端而云。泽泻味甘寒,符合叶天士甘寒养阴之法,其养阴可知矣。思甘之平者,入脾而补虚,甘之极者入肾而利水去浊,虽不同,但甘之极者仍甘味矣,本性必不移,但补之形式抑或是补之多少变化也。然草药皆兵,驱邪并非单打独斗,必与他药相伍,如此则其性会因相伍之药不同、相伍之药量不同、其自身之量不同而有差异矣,单论之难免有牵强尔。

形态

就其形态而言,泽泻药用其块茎,块茎多细孔,与根性相差无几。根中多孔窍,是吸引水气以上达苗叶之孔道,故根性主上升,而泽泻之块茎亦多孔窍,亦引津上资苗,故亦升矣。泽泻的叶子为圆形,根据天圆地方的象形思维,天为阳,阳主升主动,则其主升可知。正如陈修园云:“泽泻生于水中而上升,能启水阴之气上滋中地。”

山泽通气,此物能行在下之水,随泽气而上升,又能使在上之水随气通调而下泻,故名泽泻。李时珍认为“淡渗之药,俱皆上行而后下降”,皆知水停为水,水散为气,如水之上升成云,云之下降变雨,而能宣发上升者,火性也,故知气即体,水即源,火即用,用不离体,体不离源。泽泻之功,体用备矣,故以火之用能引水精上资,水气先上而后下。泽泻利水之功无疑,然《本经疏证》云:“凡利水者当辨其水之生熟矣,何谓生熟?已经输脾归肺者,熟水也;未经输脾归肺者,生水也。熟水已曾泌别精华,但存水质,故直达之,使下出可矣;生水者天真未离,精华未去,故必引之使上而后下,乃不失其常耳。淡渗之物皆行生水者也,较之直使下降者不同。”此即指出泽泻类淡渗之品先引生水中之水精上荣而后下浊水,与猪苓等直下熟水有异。观五苓散利小水,水去而干,津液自当少而无以润口,其不渴者,非利中有补耶?知水唯化后而能润,有水留不化而仍渴。且小水之所以不利,以膀胱之有邪火。膀胱有邪火,火灼津干而气亦不上腾津液而口渴。泽泻于五苓散中逐邪火、泻邪水而存真水,邪去水自升,水升津自润也。在六味地黄丸中,泽泻之功效亦利中有补,正如《本草纲目》云:“古人用补药必兼泻邪,邪去则补药得力,一辟一阖,此乃玄妙。后世不知此理,专一于补,所以久服此致偏胜之害矣。”六味地黄丸乃肾虚培补之药,泽泻既利肾浊又可引清气上升,若单纯利水伤阴之品断不会伍之。人之水有二,一为真水,二为邪水。若人体内邪水滞留为患,真水困阻,则泽泻总之最宜,因其性可泌别清浊,于邪水中升真水、祛邪水。张景岳云:“泽泻以利阴中之滞”,《本草蒙荃》谓之能“去留垢”。正所谓“真水胜一分则邪水少一分”。

泽泻利水而具升清之性,故孤立的认为其补阴伤阴是不全面的。其以淡渗之性为主,兼以补阴,且其补阴伤阴之功须因方、因量、因炮制而论。如泽泻与补阴药相伍则可协助补阴,若与祛邪药相伍则可协助祛邪,不同的配伍、服药方法不同,其功效亦不同。所以,临床应用泽泻需择因制宜。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金匮要略》辨治呕吐病特色

下一篇: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紫癜验案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