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医案心得正文

药性升降沉浮理论与临证应用

药性是中医药理论特有的概念。中药药性理论包括抽象、形性、向位、功能、综合、配伍、方剂、禁忌等内容。一般文献把升降浮沉药性以及归经划属中药的向位药性。

升降浮沉药性含义

升降浮沉是中药的趋向性能,是中药在人体内的几种运动趋势,这种药物的趋向性对于治疗疾病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般文献把升降浮沉药性划属于中药的向(趋向)、位(方位)药性,与归经或引经的位置不同。“升”指向上运动;“降”指向下运动;“浮”指向外运动;“沉”是指向内运动。临床实际当中“升”与“浮”、“降”与“沉”的意义常兼通,所以文献里时常混称。不过四者还是有不同的:“升降”有主动意义,且动的作用较强;“浮沉”则有自然趋势之意,且静的作用较强。

升降浮沉有单纯作用趋势,也有调整、调节、平衡、恢复气机运动之意。个别药物有时还有类似引经作用,含有使其他药物作用与之一体化的意义。如桔梗载药上浮,牛膝引药下行等。

升降浮沉药性理论作为辨证用药的说理工具,补充了性味理论的不足,完善了中药药性理论。

影响升降浮沉药性因素

纵观升降浮沉理论的形成过程,其依据在病机方面,主要以脏腑气机升降出入和病势上下、内外、逆顺理论为依据;在药性作用方面,主要以中药本身固有的气、味与气、味厚薄、质地轻清、重浊,以及外形、用药部位、炮制、配伍等为依据。

四气之中,温热属阳,寒凉属阴,五味之中,辛甘为阳,酸苦咸为阴,而阴阳的基本属性是“阳升阴降”。气味之中又有厚薄之分,“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药物“体轻清而浮升”“诸花皆升”“诸子皆降”。炮制后有“生升熟降”。药物配伍时有“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这些都可以决定药物的升降浮沉作用。

升降沉浮与治法

临床上气机升降失常的表现很多,但不外乎升降不及、升降太过和升降失常。

升降不及 是脏腑虚弱运行无力或气机阻滞,使升降作用减弱。如:脾气主升,肺主肃降,脾虚则清气不升,而头晕、便溏;肺虚则宣肃无权,而呼吸少气,咳嗽喘促等。再如大肠以通降为顺,腑气虚弱,失其传导则糟粕停滞而便秘,属升降不及的病变。

脏病之虚证:治当以补气升提为法,以参芪之属的甘温益气药物为主组成方剂。如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黄芪建中汤、保元汤等,或补脾或益肺,随宜择用。

脏病之气滞证:肝气郁结当以行气疏肝解郁法,用方柴胡疏肝散;脾胃气滞当以气健脾、降逆和胃法,用方越鞠丸;肝郁脾虚当以肝脾两调法,用方逍遥散

腑病:六腑以通降下行为顺,不通则痛。胆、胃、小肠、大肠、膀胱腑降不及,以便秘、癃、淋、腹痛为主症。导致腑降不及的病因不一,治法上常须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理气开郁、降逆止呕等法配合运用。①腑实不降之阳明腑证“胃家实”,当以寒下为法,方剂为医圣仲景承气三方。②津亏便难之脾约证,应以润下为法,方剂为麻子仁丸。③热壅血瘀、腑气不降之证,当以泻热通瘀、散结消肿之法,方剂为大黄牡丹皮汤。④膀胱湿热、气化不利之淋证、癃闭,当以清利膀胱湿热为法,方剂为八正散、石韦散等。

升降太过 是指脏腑气机的升降运动虽与其主导趋势一致,但其程度已超出正常范围的病理现象。

升降太过之脏升太过:肝阳上亢、肝火上炎或阳亢化风,当以平肝熄风法。常用方剂有龙胆泻肝汤、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羚角钩藤汤。

升降太过之腑降太过:脾肾虚寒则小肠、大肠、膀胱常表现为腑降太过而见二便失约,故多腑病疗脏,或补脾或温肾。常见方剂有理中汤、真人养脏汤、四神丸、缩泉丸、肾气丸等。

升降失常 是指脏腑气机的升降运动与其正常趋势相反的病理现象。

气陷证:适用于气陷证之中气下陷、内脏下陷、清阳下陷证候。气陷证多由气虚证发展而来,表现为升举无力。元气亏虚,脾气不升,故脘腹胀满重坠,尤以食后为甚;中气下陷,大肠传导失司,固涩无权,遂症见大便稀溏,久泄不止,甚则大便随矢气溢出,脱肛;元气不足,胞脉受损,宗筋弛缓,则阴挺;元气不足,劳累耗气,故诸证活动后加重。气陷证的治疗宜补益元气、升举提陷,常用补中益气汤类加减。

清阳下陷是虚证,有些还兼表证,如临证表现为恶寒发热,身重疼痛,头晕,精神不振,纳呆,呕恶,胸闷腹胀,大便或溏或黏滞不爽,自汗,肢体不温等,治疗方剂为新加香薷饮,甘露消毒丹等。

气逆证:除了肝气升发太过外,还有脏腑之气的应降而反升。其中以肺气上逆、胃气上逆、胆气(火)上逆者为多见。逆上者当降,降气乃定法。①肺气上逆:当以宣降并举为治,常用方剂为定喘汤、小青龙汤苏子降气汤等。②胃气上逆:当以审因论治,如藿香正气散、保和丸、小半夏汤、四七汤、理中汤、麦门冬汤均可选用。③胆气(火)上逆:当以胆胃并治为法。方剂有《伤寒论》的大柴胡汤以及《千金方》温胆汤。④气逆血溢:当以清肺、凉肝、清胃降逆为大法。方剂有泻白散、龙胆泻肝汤、玉女煎加凉血止血药。

升降浮沉指导中药煎服

升降沉浮理论不仅可指导临床辨证组方,同时还可以指导中药的煎煮和服用方法。

煎药 如热在上焦,则重药轻泡。如大黄黄连泻心汤的煎法是“以麻沸汤渍其须臾,去滓,取其气,不取其味,治虚痞不伤正气也”。如上热下寒,则寒药淡煎,温药浓煎,取其上下不碍。附子泻心汤的煎法为大黄、黄连、黄芩三味以开水浸渍少顷取汁,附子另煎取汁,再将两药汁混合,分2次温服。或先煎以厚取汁,后下以取其气,大承气汤先煎枳实厚朴后下芒硝、大黄等。

服药 有病在胸膈以上先食后药,在胸膈以下则先药后食之说。如:桂枝汤药后啜粥助药性上升而发汗。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湿疹的分型辨治

下一篇:祛痰清热活血化瘀治眩晕头痛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