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余某,女,82岁。3年前因老伴患胃癌术后转移,出现性情抑郁,情绪低落,失眠,盗汗,曾辗转多家医院医治,服用中西药均无明显效果,故前来就诊。患者忧郁焦虑,精神疲惫,面容憔悴,形体消瘦,夜寐不安,失眠多梦,每夜睡眠不超过2小时,有时彻夜不寐,常易惊醒,时发心悸,睡则汗出,汗多时浸湿衣被,伴纳呆,乏力,口微干,腰膝酸软,大便日行2~3次,质偏稀,小便清长。舌苔薄白,脉弦细。
辨证:肝气郁结,心脾两虚。
治法:疏肝解郁,补益心脾。
处方:黄芪30克,柴胡10克,炒白芍10克,炒枳壳10克,百合20克,酸枣仁30克,桂枝10克,干姜10克,大枣4枚,浮小麦30克,姜黄10克,煅龙骨30克(先煎),煅牡蛎30克(先煎),仙茅10克,补骨脂10克,炙甘草6克,7剂。
煎服法:每日1剂,每剂水煎2次,每煎取汁150毫升,药汁混合,分早晚2次温服。
二诊:失眠缓解,每晚可睡3小时,盗汗亦有所减轻,情绪转好,精神较前振作,愿意与他人交流,但睡时仍有汗出,口微干,大便调,日行1次,舌苔薄白,脉弦细。治以疏肝健脾,补养心神。
处方:黄芪30克,柴胡10克,炒白芍10克,炒枳壳10克,酸枣仁30克,凤凰衣10克,茯神20克,桂枝10克,干姜10克,大枣4枚,姜黄10克,煅龙骨15克(先煎),煅牡蛎30克(先煎),山萸肉10克,百合20克,炙甘草6克。7剂,煎服同前法。
三诊:失眠症状改善,能睡4个小时,醒后仍有微微汗出,口干欲饮,但饮水不多,伴心悸心烦,二便调,舌苔薄白,舌质偏红,脉弦细。此乃肝气郁结,肝火偏盛,治宜益气养阴,调和肝脾。
处方:黄芪30克,柴胡10克,炒白芍10克,炒枳壳10克,麦冬30克,百合30克,山萸肉15克,酸枣仁30克,浮小麦30克,姜黄10克,煅龙骨15克(先煎),煅牡蛎20克(先煎),茯神20克。14剂,煎服同前法。
四诊:患者服药后盗汗症状完全消失,夜间能安静入睡4~5小时,无明显心悸,偶感口干,自诉不愿再服中药汤剂,故而停用。改每日用西洋参、麦冬泡水服。此后电话随访半年余,盗汗未再复发,能保持安静睡眠5小时左右。
按:该患者年事已高,多年顽固性失眠、盗汗,在省多家医院服用西药及中成药均效果不佳,故前来就诊,治疗月余,终获痊愈。《素问·举痛论》中指出:“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该患者因家庭变故,致肝气郁结,不得疏泄,焦虑太过,损伤心脾,心失所养,心神不宁,故而心悸、夜寐汗出、失眠多梦。诸家言盗汗多属阴虚,此患者初诊时阴虚症状不显,而表现为乏力、腰酸、便稀,辩证非阴虚所致,乃属肝郁气结,心脾两虚,阳气亏损,卫外不固。治以疏肝调理心脾,用四逆散、桂枝加黄芪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方中柴胡合枳壳理气解郁,一升一降,舒调气机。柴胡合养血柔肝之白芍,可补养肝血,畅达肝气。桂枝温经解肌,合白芍调和营卫。干姜、炙甘草,大枣辛温和中,加益气固表之黄芪组成黄芪桂枝汤以固表止汗。加浮小麦,拟甘麦大枣汤之意,以养血安神,健脾和中。加煅龙骨、煅牡蛎,拟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之意,以补阳固表止汗。酸枣仁甘酸质润,入心肝经,养血补肝,和百合以宁心安神,佐以仙茅、补骨脂补肾助阳暖脾。诸药和合,环环相扣,标本兼治,方证相应。
二诊时症状减轻,肝郁亦减缓,仍有口干,辩证为营阴不足,故而去仙茅、补骨脂之温热药,加入凤凰衣、山茱萸、茯神以养阴敛汗安神。
三诊时患者自诉口干欲饮、心烦,舌质红,考虑其忧郁太过,肝气郁结,致气阴两虚、肝火内盛,遂调整思路,在前方基础上加重养肝肾之阴药,去干姜、桂枝等温热药以减轻药物伤阴之弊。
四诊时,患者诸症消失,前后治疗月余,临证变化,其法效如桴鼓,药到病除。
汗证本为人体阴阳失调,致使腠理不固,汗液外泄失常,其中盗汗又称为“寝汗”,为寐而汗液窃出,醒则即收,收后不恶寒,反觉热者为盗汗。
临床大多认为盗汗病理性质为阴虚。然而,盗汗之名,最早记载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并治》。张仲景述:“男子平人,脉象虚弱细微者,善盗汗也。”可见脉象虚弱、细微者不一定仅为阴虚解释。《景岳全书·汗证》亦有论述:“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可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郁证起因多属情志所伤致使肝气郁结而为病。如《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所述:“诸郁,脏气病也,其本源于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故六郁之病生焉。”治疗上辨明脏腑阴阳虚实,视虚实侧重不同而灵活运用,汗证亦可酌情使用固涩、敛汗的药物,以增止汗之功。这则验案临床症状错综复杂,病情延绵难愈,而在诊疗过程中注重辨证,详审脏腑之差异,证候之虚实,对用药及药量的运用把控有着独到的见解,真正做到了对患者病情的发展变化和预后转归了然于心,故而能屡屡收到奇效。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