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医案心得正文

热病辨治勾要

中医历史长河中,对外感热病的辨治,承先启后,代有发展,名医辈出,为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理论及实践经验。但时至今日,中医治疗热病的阵地日益萎缩,甚至转而弃中就西,放弃自我优势。为此,必须传承创新,自主开拓,众志成城,使坠绪断而复续,以备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热病的概念

热病是以发热为主症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五十八难》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既表明外感热病内涵较广,类别不一,并对后世寒温统一论提供了启示。

温、热、火三者的异同

温、热、火三者俱为阳邪,但有轻、中、重之分,是病程不同阶段的病理特点。“热为温之渐,火为热之极。”提示热病有初期、进展期、极期不同的临床表现。区别言之:

温:主要指四时温病,亦可简称时病。

瘟:主要指急性热病(疫疠),多为一气一病。

火:为病的极期。六气皆可化火,且有内外之异。

临床可以热病为名,规范统一。

受邪途径

温邪多从口鼻而入,但病性有二:一为肺系温病,一为胃系温病。风热首先犯肺,湿热直趋中道,内归脾胃。病始于肺胃,重者可以逆传心包,内传气营,深入营血,动风痉厥,由闭转脱。

风温(热)治在泄热宣肺,常用银翘散、麻杏石甘汤诸方。湿热治应清宣化湿为主,常用藿朴夏苓汤、甘露消毒丹、王氏连朴饮诸方。两者从气传营,又可殊途同归。

多元辨证,不拘一格

综合应用多家不同辨证体系,审证求机,活化辨证,有斯证用斯药,针对病情的动态变化,交叉组合,结合病的不同特点,顺势治疗。我在对流行性出血热的救治中认为卫气同病时间短暂,到气即已入营,气营两燔是该病的病理中心。在整个传变过程中,可见阳明热盛,邪入下焦,瘀热水结等多种变证,突出了证随机转的衍化,甚至可见朝“承气”、暮“四逆”的突变。

病证结合,主次不一

基于一证多病和多病一证、一症多机的客观实际,既要异病同证同治,又要同中求异;既要同病异证异治,又要异中求同。辨病诊断不明者,当舍病从证。辨病明确者,当从病求证,根据核心病机,突出病的特异性,加强治疗的针对性。

重视个体化治疗

基于三因治疗的原则,以治人为主导,因时、因地制宜。详察患者体质类型,男妇老幼,强弱盛衰,四时六气作用于人体后之从化,在整体水平上加强祛邪解毒能力,把握疾病顺逆、轻重、常变,可有助于抗病毒和突破病毒变异的瓶颈,显示中医整体观念特色,个体化疗效的优势。

热病辨治要领

汗 发汗解表。“在卫汗之可也”“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汗出热退,脉静身凉为顺,身热复起为逆。表证虽有寒热之分,但总当解表为主,因发汗之药性多属温,即是表热主用辛凉,若不复入辛温,虽有清解之功,但少辛散发汗之力,恐难达到汗出表解的目的。如银翘散在清解剂中之加用荆芥,麻杏石甘汤中之用麻黄是也。

和 在表里传变过程中,每可出现半表半里,表里不和的过渡证,若能复入和解枢机之剂,自可起到表里分消,阻其传变的作用,将病势控制于卫气同病阶段。

清 表邪入里,或里热素盛,气热传营,气营热盛,当解表与清里并施。

下 若热传中焦,肺胃积热,还可加强泄降里热之力,采取“寓下于清”之意,使热从下泄。

合而言之,以汗、和两法表透为主,“寓下于清”,表里双解,四法联用,既可阻断病邪传变,且能“先安未受邪之地”,达到多环节祛邪,多治法增效之目的。邪去则正安,此即吴又可“表里分消”及“三消饮”之消内以清里,消外以解表,消不内外以开达“募原”是也。

热病诊疗方案

常见证

(1)卫气同病证

特异症:形寒恶风;身热汗少;身热起伏,或时寒时热;肢体酸楚。

可见症:头胀痛;胸闷;咳嗽痰黏;或鼻塞流涕;口苦;咽干,咽痛。

相关舌脉: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或腻,脉浮数或弦数。

(2)肺胃热盛证

特异症:发热或壮热;有汗热不解;喘咳气粗;痰稠色黄。

可见症:面赤;烦渴喜饮;腹胀不舒;呕恶;大便干结。

相关舌脉:舌质红,苔黄或黄燥,脉滑数。

凡具备特异症两项以上,可见症两项即可诊断(以下同此)。

(3)治疗方药

两种常见基本证,都可采用自拟经验方“表里双解合剂”为主,随证加减治疗。药用豆豉、荆芥发汗解表,柴胡前胡黄芩青蒿和解表里、疏散风热,银花、连翘鸭跖草清热解毒,藿香清热解表、化湿和中,少佐熟大黄寓下于清。

辨证加减:热郁胸膈者,加山栀;肺胃热盛者,加石膏知母;夹有暑湿者,加香薷苍术;湿浊中阻者,加厚朴草果槟榔;气热传营者,加大青叶。结合四时选药。

服用方法:每日1剂,分头、二煎两次服,温复取汗。如药后2小时无汗,身热不降,即可再服二煎。必要时1日2剂。每6小时服1次。每4小时测温1次,疗程2~3天。

此外,若表里热盛者,可另用三黄石膏汤(《伤寒总病论》黄芩、黄柏黄连栀子、石膏、麻黄、豆豉、生姜大枣、细茶)。

变证

(1)痰热闭肺证

特异症:喘咳气急;呼吸粗大;喉中痰涎壅盛;痰多质黏,咯吐困难;胸胁胀满,咳嗽引痛。

可见症:身热有汗或少汗;烦躁不宁;口渴;面暗唇紫。

相关舌脉:舌苔黄腻,质红;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宣泄肺气。

方药范例:五虎汤(《仁斋直指方》即麻杏甘石汤加细茶),宣白承气汤(《温病条辨》大黄、石膏、杏仁瓜蒌皮)。

药如石膏、杏仁、半夏、黄芩、桑白皮、知母、鱼腥草、瓜蒌、贝母、葶苈子甘草等。肺气宣降不利,喘憋气逆,腑实便秘加麻黄、大黄。另用竹沥水调服猴枣散,每次0.6克,日2~3次。

(2)热入心营证

特异症:身热夜甚;烦躁不安,谵语;气息粗促,鼻煽;喉中痰鸣有声。

可见症:口渴饮水不多;神识昏蒙;或见痉厥,身发?疹。

相关舌脉:舌质红绛而干,苔黄或焦黄;脉数或细数。

治法:清心泄热,凉营解毒。

方药范例:清营汤(《温病条辨》水牛角、生地、玄参麦冬、黄连、银花、连翘、丹参竹叶芯);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即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去黄柏)、白虎汤(去梗米)加玄参、连翘、桔梗、竹叶)。

药如水牛角、黄连、银花、连翘、生地、玄参、麦冬、广郁金石菖蒲。喉中痰鸣加知母、竺黄、胆星浙贝母、半夏。热盛动风抽搐加石决明地龙钩藤等药。另饲安宫牛黄丸,或用醒脑静、清开灵等注射剂。

(3)邪陷正脱证

特异症:体温、血压骤降;呼吸短促,咳而无力;喉中痰声如鼾;神志淡漠模糊;或躁烦;甚至不清。

可见症:面色苍白;唇青肢冷;身出冷汗。

相关舌脉:舌质淡红有紫气;脉细数无力,或微细欲绝。

治法:救阴回阳,开闭固脱。

方药范例:可选生脉散(《内伤外感辨惑》人参、麦冬、五味子),阳虚者用参附汤(《正体类要》人参、附子)。

药用人参、麦冬、五味子、玉竹、山茰肉、丹参、石菖蒲、绿茶、煅龙骨、煅牡蛎、炙甘草。阳亡脉微加干姜、附子;热毒内陷合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黄连、黄芩、黄柏、大黄);窍闭神昏,审其阴阳,选用安宫牛黄丸或苏合香丸。

以上证候交错并见者,当杂合治之。

恢复期肺胃阴伤,津气亏耗,可用沙参麦冬汤、四君子汤为基础,加减调治。热盛伤阴者当滋,湿盛伤阳者当温,尤应重视益气健脾,以助气血生化之源。

热病临证要点

治疗首重祛邪

邪去则病势可获顿挫,正气自易来复,故应表里分消,汗和清下,四法联用,使邪有多条出路,此与通常所说汗下清滋四大法则,稍有差异。虽温病顾阴,早有明训,但多在热盛的基础上伤阴,热退阴自存,滋阴并非绝对起主导地位。

此外,寓下于清,亦属泄热存阴之举,有下不伤正,清不遏邪之妙。

从病证言,救阴主要针对温热类热病,若属湿热为患,不宜早用,以免滋湿恋邪。

湿温慎用汗下清滋法

湿温为病,湿遏热伏,阴阳交错最难速化,治有宜忌,不可执一而论。发汗解表,身得微汗,汗出肤黏,可使湿从表达,?随汗透。但若过汗,温邪蒸湿,上蒙清阳,可致神昏目瞑耳聋。

一般而言,温病下不厌早,但就湿热病而言,湿盛于热尚未化燥者,不可大下。下之有湿盛阳微,脾气伤败之变。但寓下于清,则可恰到好处。清热不可过于苦寒,过则伤脾,当与苦温合用。至于滋阴一法,亦当在湿热化燥时用之,早用有助湿滞中碍脾伤阳之弊。

热病中要防传杜变,尤其是热、痉、厥、闭、脱五大变证

热 辨热型,高热是突变的始动因素,当审表里寒热、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等不同证候之异,再查兼证,全面衡量。

痉 察虚实,实为热盛动风,虚为阴伤,虚风内动。

厥 分寒热,热厥为热深厥深,阳不外达;寒厥为气阴耗竭,气脱阳亡。

闭 为热痰浊瘀内闭,上干清阳,内蒙神机。

脱 由闭转脱,内闭外脱,从实至虚,病属危候。现今有理解厥为脱之轻证,脱为厥之变证,合称厥脱,从证名病者。

以上诸证,互为因果,错杂并见,当杂合辨治。

病案举例

痰热闭肺(重症肺炎、胸膜炎)、厥脱(中毒性休克)案。

患者:何秋萍,女,20岁。学生。

病史摘要:因发热4天,身热加重(体温:40℃)伴咳嗽、胸痛1天,于1998年8月26日入南京某大学附属医院。多次胸片示两下肺炎,双侧胸腔积液。诊断为重症肺炎、胸膜炎,先后曾用青霉素、红霉素、舒普深、立克菌星、万古霉素、悉复欢、尹克单、大扶康等,并输血浆及多种支持疗法,仍然持续发热,两肺听有湿罗音,呼吸困难,汗多,咳嗽咯痰黄稠难出,胸片见右侧气胸、双侧胸腔积液,乃对右侧气胸积液进行胸腔穿刺闭塞引流,血查白细胞900×109/L,血氧饱和度74%,血培养示金葡菌、霉菌生长,9月9日因中毒性休克,出现全身冷汗如珠,声低无力说话,突然呼吸、心跳骤停,血压不能测到,行心肺复苏术后,予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心搏、呼吸恢复,而神志一直昏迷,乃请中医会诊。

初诊(1998年9月30日):身热面赤,汗多淋漓,神志不清,咳嗽,痰多色白而稠,需经常使用吸痰器吸出,四肢拘挛,时有抽搐,舌苔黄腻,脉细数。今日测体温:38~39℃,呼吸:140次/分,心率:30次/分,血压:125/57mmHg。

证属痰热闭肺,逆传心包,肝风内动,邪闭正脱。

处方:西洋参10克(另煎),大麦冬12克,生石膏30克(先煎),生龙骨20克(先煎),生牡蛎25克(先煎),知母10克,天竺黄10克,鱼腥草25克,炒黄芩15克,葶苈子12克,天花粉15克,全瓜蒌15克,石菖蒲10克,炙远志6克,炙甘草3克。5剂,水煎服。

另:羚羊粉0.6克,1日2次化饲。

安宫牛黄丸1粒,1日2次化饲。

紫雪丹1克,1日3次化饲。

猴枣散1支,1日2次化饲。

鲜竹沥水20毫升,1日2次调饲。

二诊(10月5日):身热不退,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四肢逆冷,呼吸急促,咳嗽时作,汗多,四肢拘挛屈曲,苔黄腻,脉细数。体温:38℃,白细胞11.4×109/L。痰热闭肺,毒陷心包,正虚欲脱,仍当清肺化痰,开窍醒神,益气养阴固脱。

处方:西洋参10克(另煎兑服),大麦冬12克,炒玉竹12克,南沙参12克,北沙参12克,知母10克,生龙骨20克(先煎),生牡蛎25克(先煎),炒黄芩15克,鱼腥草25克,金荞麦根25克,炙桑皮15克,葶苈子12克,天竺黄10克,天花粉15克,全瓜蒌15克,青蒿20克(后下),金银花20克,连翘12克,淡竹叶20克,石菖蒲10克,丹参10克。5剂,水煎服。

另:羚羊粉0.6克,1日2次化饲。

安宫牛黄丸1粒,1日2次化饲。

紫雪丹1克,1日3次化饲。

猴枣散1支,1日2次化饲。

鲜竹沥水20毫升,1日2次调饲。

三诊(10月9日):药后体温逐渐下降,汗出减少,面色转红,四肢转温,神志稍清,呼唤稍有反应,但手足仍然拘挛屈曲,苔腻稍化,脉细数。药治有效,病有转机,宜守法再进。

处方:西洋参10克(另煎兑服),大麦冬12克,炒玉竹12克,南沙参12克,北沙参12克,知母10克,生龙骨20克(先煎),生牡蛎25克(先煎),生石决明30克(先煎),钩藤15克,炒黄芩15克,黄连3克,鱼腥草25克,金荞麦根25克,炙桑皮15克,葶苈子15克,天竺黄15克,天花粉 15克,全瓜蒌15克,青蒿20克(后下),银花20克,连翘12克,淡竹叶20克,石菖蒲10克,丹参15克,广地龙10克。5剂,海蜇皮30克、 马蹄7个,煎汤代水熬药。

另:羚羊粉0.6克,1日2次化饲。

安宫牛黄丸1粒,1日2次化饲。

紫雪丹1克,1日3次化饲。

猴枣散1支,1日2次化饲。

鲜竹沥水20毫升,1日2次。

四诊(10月13日):身热减而未净,咳嗽、痰量明显减少,神志逐渐苏醒,手足拘挛。脱象已趋缓解,闭象也渐复苏,但肺中痰热仍盛,肝风未平,气阴两伤。

处方:西洋参10克(另煎兑服),大麦冬12克,炒玉竹12克,南沙参12克,北沙参12克,知母10克,生龙骨20克(先煎),生牡蛎25克(先煎),生石决明30克(先煎),钩藤15克,炒黄芩15克,黄连3克,鱼腥草25克,金荞麦根25克,炙桑皮15克,葶苈子12克,天竺黄15克,天花粉15克,全瓜蒌15克,金银花20克,淡竹叶20克,石菖蒲10克,炙远志10克,丹参15克,法半夏10克,陈皮6克,川贝5克。7剂,水煎服。

另:羚羊粉0.6克,1日2次化饲。

安宫牛黄丸1粒,1日2次化饲。

紫雪丹1克,1日3次化饲。

猴枣散1支,1日2次化饲。

鲜竹沥水20毫升,1日2次。

五诊(10月20日):神志基本转清,体温亦复正常,汗出不多,吸痰明显减少,肢体僵硬拘挛,苔薄黄腻,脉小弦滑。闭象已开,脱象已固,肺家痰热未清,肝风未平,治宜击鼓再进。

处方:西洋参10克(另煎兑服),大麦冬12克,知母10克,生龙骨10克(先煎),生牡蛎25克(先煎),生石决明30克(先煎),钩藤15克,广地龙10克,炒黄芩15克,鱼腥草15克,金荞麦根30克,炙桑皮15克,葶苈子12克,天竺黄10克,天花粉15克,全瓜蒌15克,银花20克,炒玉竹12克,南沙参12克,北沙参12克,玄参12克,丹参15克。7剂,水煎服。

另:羚羊粉0.6克,1日2次化饲。

紫雪丹1克,1日3次化饲。

猴枣散2支,1日2次化饲。

鲜竹沥水20毫升,1日2次。

六诊(10月26日):身热未起,神志已清,眼神灵活,有正确应对反应,呼吸平稳,汗出减少,肌肤温暖,二便正常,腹部稍有胀气,下肢拘急强直好转,两上肢拘急未见改善,苔黄不腻、质红,脉小滑数。体温:37℃,呼吸:90次/分,白细胞12×109/L,N80%。气阴两伤,正虚未复,痰热不清,肝风未平。

处方:西洋参10克(另煎兑服),大麦冬12克,知母10克,南沙参12克,北沙参12克,天花粉15克,炒黄芩15克,鱼腥草30克,金荞麦根30克,炙桑皮15克,法半夏10克,天竺黄10克,广郁金10克,炙远志10克,生龙骨20克(先煎),生牡蛎25克(先煎),生石决明30克(先煎),钩藤15克,广地龙10克,炙僵蚕10克,丹参15克,大白芍15克。7剂,水煎服。

另:羚羊粉0.6克,1日3次。

猴枣散2支,1日3次。

鲜竹沥水20毫升,1日3次。

七诊(11月3日):病情逐步趋向改善,神志清楚,问答能正确反应,眼神灵活,呼吸平稳,喉中已无痰鸣,但仍有痰液吸出,汗少,可进食少量流质,口干明显,体温正常,时有烦躁,两下肢拘急现象好转,两上肢手臂拘急改善不大,腹部轻度胀气,大便尚调、成形,舌质红苔少色黄,脉小滑数。内闭外脱现象缓解,痰热郁肺未净,肝风尚难平息,阴津耗伤未复,仍当益气养阴,清肺化痰,平肝熄风。

处方:西洋参10克(另煎兑服),大麦冬12克,知母10克,南沙参12克,北沙参12克,天花粉15克,大生地15克,玄参10克,川连5克,赤芍15克,阿胶10克(烊冲),炒黄芩15克,鱼腥草30克,金荞麦根30克,天竺黄10克,广郁金10克,生石决明30克(先煎),钩藤15克,广地龙10克,炙僵蚕10克,丹参10克。7剂,水煎服。

另:羚羊粉0.6克,1日3次。

猴枣散2支,1日3次。

鲜竹沥水20毫升,1日3次。

养阴生肌散适量外用,治疗褥疮。

八诊(11月10日):神态表情良好,反应应对正常,下肢拘急有所减轻,两手仍有拘挛,但手指伸张已有改善,舌红苔浮黄,口干,脉小滑数。气阴耗伤未复,痰热郁肺未清,阴虚风动之象未解。益气养阴、清化痰热、平肝熄风再进。

处方:西洋参10克(另煎),大麦冬12克,知母10克,南沙参12克,北沙参12克,天花粉15克,大生地15克,玄参12克,川连5克,赤芍15克,阿胶10克(烊),炒黄芩10克,金荞麦根30克,天竺黄10克,生龙骨20克(先煎),生牡蛎20克(先煎),生石决明30克(先煎),钩藤15克,广地龙10克,炙僵蚕10克,丹参10克。7剂,水煎服。

另:羚羊粉0.6克,1日3次。

鲜竹沥水20毫升,1日3次。

养阴生肌散适量外用,治疗褥疮。

按:本案病由痰热壅盛,闭塞肺气,内陷心包,引动肝风,伤阴耗气,而致内闭外脱,表现高热、神昏、痉厥、喘脱等多症相叠,病情极为凶险,故治疗以扶正固脱、清化痰热、平肝熄风、开窍醒神数法复合并投,从多环节协同增效,以冀脱固、窍开、热清、风定、喘平。详析几诊,初时重在取参麦龙牡、白虎及黄芩、天竺黄、鱼腥草、葶苈子、全瓜蒌、石菖蒲、炙远志等清热化痰、开闭固脱,并加清心开窍,熄风化痰等急救药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羚羊粉、猴枣散。二诊热毒仍盛,且有正气外脱之势,故加重清透之力,祛邪以防脱,加用金银花、连翘、淡竹叶、青蒿等药。鸱张之热势得以遏制,外脱之正气得以顾护,峰回路转,令人振奋。继予清化、固脱、开窍、熄风,危候基本缓解,窍机渐开,脱象得固,身热渐降。邪热之势渐缓,身热已平,神志已清,痰热、肝风、气阴受损成为主要矛盾,遂在原方中减去大队清热之品,加重平肝熄风、清化痰热、补益气阴之力。病情继续稳步好转而康复。随访至今,患者早已参加工作,结婚生子,体健如常。

咨询电话:010-87264942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临证守方案例二则

下一篇:路路通临床功用多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