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临床时常见到用补益法不当而误治或无效者。分析整理可能与下列一些因素有关。
补而不符症状
医者诊断不准,故使用药补不中的。如患者属肾虚而过多补脾,气阴不足,而过于补血。虽然使用大量补益药,然而效果不佳。
补而不究其药
患者临证使用补法,然不明药性,故而选药不精。理应清补而用滋腻,当用峻补而用甘缓,如此何以奏效。
补而不得其法
临床组方用药杂乱无章,寒热杂投,不重君臣佐使,方药配伍不当。如此虽诊断明确,非但不可扶弱,常致补而壅滞,反增病况。
补而不重脾胃
脾胃虚弱,运化失健,本当调理脾胃,然医者一味投补,药虽为补益,然脾胃难以吸收。
虚不受补,原因很多,临证之时,如可详细究之,调整治则方药,自可收效。为医者临证立方用药务求精当,用药如用兵。补而为害,多属诊断不确,本不当补而补。医家徐灵胎曽说过:“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故提倡应用补法也当慎之。
总结误补致害之意,列三个方面:
病轻药峻
补之太过,反致气机壅塞,致成坏病。
病重药轻
补之不及,病已大虚而施以微补,药不及病,治之不效。
未辨真伪
未辨真伪误投以补,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曰:“至虚有盛候,反泻含冤,大实有羸状,误补益疾,若不辨别其脉理之阴阳虚实而误治之,则杀人如反掌。”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