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谷是指在没有任何“营养物质” 供给的情况下,仅以服气(食气)、吞津、导引等一系列功法的习练和服饵(食饵、药饵等)方法诱发机体潜能和先天特异素质,使机体获得能量,排除体内堆积的脂肪、毒素、宿便等五谷之浊气,进入新的平衡状态,达到养生保健、祛病延年目的的生态自然疗法,是一整套综合、全面、系统的导引吐纳术。
辟谷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养生和祛病延年方法,具有数千年的实践经验。“辟”即“避”“却”,避免、避开、避却之意;“谷”即五谷,是粮食的总称,这里指食物。辟谷是一整套综合、全面、系统的导引吐纳术,属中医气功范畴。
《黄帝内经》和《伤寒论》中均记载有使用控制饮食治疗疾病的方法。类似的做法在其他宗教或国家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应用。如伊斯兰教斋月(Ramadan)的斋戒,犹太教赎罪日(Yom Kippur)的禁食,佛教倡导素食与过午不食等。特别是近年来,国际社会上禁食(Fasting)与能量限制(Calorie Restriction,CR)疗法流行,并被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能够延长寿命和防治多种慢性疾病,成为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一种低成本低风险的方案。辟谷与禁食、能量限制等疗法相比有其独特优势。
辟谷起源于中国
辟谷的雏形和/或本意并非是以养生为目的,而是为了“避荒”与“求得生存”,自从被道教承袭以后,才逐渐演变成一种上乘的“修仙”之术。“仙家们”认为人体内含有“三尸”的阴邪,专靠五谷为生,危害人体,经过辟谷修炼,便可除去“三尸”,进而实现长生不死的目的。
辟谷最早被先秦方家提倡,后世道教发扬光大,同时也被儒家、佛家、医家应用。辟谷的文献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约200年的西汉时期。1973年西汉马王堆古墓中出土的《却谷食气篇》是我国第一部辟谷专著。这篇仅仅300余字的文章,展示了早在二千多年前西汉年间的修炼境界,并说明那时“辟谷”养生术不仅已经广为流传,而且已经影响到深宫的帝王。在此之后,中国古代很多时期的著作中都能找到关于辟谷的记录。如《史记》中提到西汉留侯张良使用导引术辟谷,《三国志》中记载了曹植观察郄俭辟谷,《梁书》《魏书》《隋书》《北史》《宋史》等多部古籍中记录了辟谷的事例。
从这些关于辟谷实践活动的历史记载中,可以窥见古人尤其是王公贵族,对辟谷的认可与推崇。西汉的张良是有记载的最早辟谷先驱者,也是最早证明辟谷可用于治疗疾病的第一人。司马迁在《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留侯性多病,即行导引不食谷。”晋代的葛洪在《抱朴子·至理》中记载:“张良遂修导引,绝谷一年,规轻举之道。”
辟谷不仅在历史上有迹可循,其理论内涵与技术方法也被历代的修炼家们详细地记录在他们的著作中。唐·司马承祯撰《服气精义论》:“食谷者智而夭,食气者神而寿,不食者不死……纳气以凝精,保气以炼形。精满而神全,形休而命延。”司马氏在高度概括辟谷养生作用的同时,指出“调身、调息、调神”是辟谷修炼的核心。《神气养形论》中指出辟谷的关键是敛神炼气、大脑放空、身体放松以及腹式呼吸。气、氣、炁,三者通用。气,空气、外气;氣,水谷之气;炁,先天之炁。《神气养形论》:“天地之间最灵者人,能养人之形者,唯炁与神……知神炁可以留形,故守虚无以养神炁,知杳冥可以致信,故入杳冥而观至精,则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指出辟谷修炼者犹如风箱式的腹式呼吸之关键所在。除此之外,《胎息精微论》《黄庭经》《抱朴子别旨》《存神炼气铭》《真气还元铭》《高上玉皇胎息经》《幼真先生服内元气诀》《延陵先生集新旧服气经》《太清调气经》等从不同角度记述了辟谷修炼的服气、导引等方法。东晋医家葛洪、宋代医家陶弘景、唐代医家孙思邈都是辟谷的理论家与实践者。
对辟谷的正确认识与定义须正本清源
据《博物志》记载,辟谷中导引的方法是源于古人对蛇、龟、蟾蜍等动物的姿势形态与呼吸的模仿。在练习导引术一段时间后,可以达到“气满不思食”的状态,顺其自然进行辟谷,也称为服气辟谷。这是辟谷最初的形式,也是最传统的方法。
随着医疗技术与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一种在辟谷过程中服用特制的食饵或药饵的辟谷方法,称为服饵辟谷。可以明确的是,这两种辟谷的共同点是以服气(食气)、吞津和导引为基础。因此,辟谷是指在没有任何“营养物质” 供给的情况下,仅以服气(食气)、吞津、导引等一系列功法的习练或/和服饵(食饵、药饵等)方法诱发机体潜能和先天特异素质,使机体获得能量,排除体内堆积的脂肪、毒素、宿便等五谷之浊气,进入新的平衡状态,达到养生保健、祛病延年目的的生态自然疗法,是一整套综合、全面、系统的导引吐纳术。
辟谷的基本内涵包括导引(或/和服饵)和禁食两部分。导引术是辟谷过程中的核心技术。导引也作“道引”,最早见于先秦典籍《庄子·刻意》:“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唐代成玄英注释为:“导引神气,以养形魂,延年之道,驻形之术。”晋代的李颐注释为:“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太极拳谱·十三势行功心解》:“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王宗岳《太极拳论·十三势歌》:“气遍身躯不少滞……腹内松静气腾然。”即把导引看作是行气和肢体运动的方法,是一种用意识引导呼吸的均细绵长,用呼吸来催动形体的屈伸仰俯、螺旋缠绕、动静相应、刚柔相济、阴阳互根等肢体运动。隋朝大业年间由国家颁布的太医博士、太医令巢元方所撰《诸病源候论》收录了287条导引法,正式作为医疗手段之一,开启了导引术应用于临床实践的先河。在辟谷之前先练习“服气导引”,待练功达到“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的境界再行辟谷,不仅不会出现断食导致的饥饿与虚弱等,还能使人精力旺盛、身心愉悦、身轻体灵、思维敏捷等。《大戴礼记·易本命》记载:“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这是辟谷最早的理论根据。后世大大重视辟谷导引方法的研究,出现了众多的辟谷导引、服饵方法,对辟谷的发展和应用起到了促进作用。
其次,禁食是辟谷的基本要求。在导引或/和服饵的基础上实现没有饥饿感、虚弱等不适反应,而且身心愉悦的禁食状态是辟谷的标准状态。
辟谷需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练习
根据多年的研究体验和数据收集,把科学辟谷概括为服气吞津、吹字行脚、玉蟾翻浪、系统功法、科学理论五要素。辟谷不进五谷,却能维持人体正常的各种活动,而且有超常的效果,究其原因,全在于服气导引的修炼。服气又称“食气”“行气”“导引”“吐纳”等,现代人称之为“气功”,它是运用人体与外界的所有渠道与自然界交换信息和能量,进而得到维持生命活力的元素。虽服气导引与辟谷经常以同一功法的形式出现,但是本质上是有很大区别的。服气导引的方法在古籍中的记载很多,至今仍有很多人对此进行梳理、研究和实践。
凡是进行辟谷,切不可随意妄自练习,必须行服气导引之法。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服食呼吸空气的过程,而是一个包含人体极其复杂的生命现象,涉及人体小宇宙与自然大宇宙之间的能量交换、信息沟通的极其复杂问题。它通过身心内部气机的调节以及吸吮自然宇宙中的“清气”以补充人体本身的元素及其他精微物质。
在梳理中国传统儒、释、道、医有关辟谷相关古籍的基础上,通过多年的潜心研究与亲身修炼,并遍访国内外众多名家进行广泛探究,结合现代医学、现代营养学、康复医学等理论与方法,归纳总结出一整套安全实效、简便易学的综合、系统的科学辟谷方法。
该套功法包含动功、静功两种。动功包含有清晨起床前习练的起床功(玉蟾翻浪功的第二节四肢齐环、第三节玉蟾挺腹)、道家环行功(从颈、肩、肘、腕、掌指、鱼际直至腰、髋、膝、踝、脚趾等周身各个关节的环行运动)、斋功(早、午、晚斋功以玉蟾翻浪功为核心,共分三节,第一节闭气鼓荡、第二节四肢齐环、第三节玉蟾挺腹)以及育寿九法(第一式运目明睛、第二式玉液还丹、第三式调息敛神、第四式托天探月、第五式八字吊腰、第六式雀地蜷伸、第七式横展蜷伸、第八式经络拍打、第九式鹤骨松筋)、吹字诀行脚、躯干蛇行功(第一节内合小蛇行、第二节外引小蛇行、第三节打开蜷缩蛇行、第四节大开伸缩蛇行、第五节双峰贯耳蜷缩蛇行、第六节摇头摆尾蜷伸蛇行、第七节蛟龙戏水)、无极健身棒(直推鼓荡旋拧法、直引鼓荡旋拧法、左右平推鼓荡旋拧法、左右∞字鼓荡旋拧法、左右八字鼓荡旋拧法、乱踩花)以及站桩、禅坐等,根据修炼程度的不同,选择习练适合于自己层级的功法。
动功贯穿始终的是逆腹式呼吸法,即吸气时下腹内收,上腹隆出,脚趾微勾,肛门微收;呼气时上腹内收,下腹隆出,脚趾抓地,肛门紧缩上顶,呼尽咽津。
静功主要是青城玄门睡功,其中包含延年九转法以及禅坐等,采用的是顺腹式呼吸法,即吸气时下腹部隆出,呼气时腹部放松。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站桩虽然是静而不动,但是它是静中触动,动中尤静的动功,是逆腹式呼吸;而禅坐分为动、静两种,采用逆腹式呼吸法的禅坐属于动功,而采用顺腹式呼吸法的禅坐就是静功。上述功法看似很复杂,其实只要认真习练,即便是没有任何经验的首次辟谷者也可很快掌握,收到明显的效果。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