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起于过用”的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这种“生病起于过用”的观点在《内经》的病因理论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成为中医病因学的基本观点和突出特点之一。
文中两则病案记录的都是临床上的常见病,辨证用药准确但疗效不显著。仔细分析得出,两个病人得病均有明显的病因,均为“生病起于过用”,故后续针对病因治疗,症状很快减轻。
病案分析
病案1 吉某,女,19岁,高中学生,河南人,2015年12月28日以失眠3年,加重半年为主诉初诊。3年来,因学习压力大,睡眠极差,每天中午出现心慌,双手颤抖,晚上头晕胀痛,入睡难,烦躁,伤心欲哭,善太息,不知饥。曾服中药治疗效果差。月经正常,大便少,舌尖红,苔白稍厚,脉细。
病案2 卢某,男,52岁,山西人,2015年11月13日以胃脘灼热难忍,胀闷不适5年余为主诉初诊。述胃脘灼热,泛酸,喜食冷物,胀闷,偶尔隐痛不适,嗳气明显。曾常年口服治胃酸药,服后减轻,停药反复。也曾服中药治疗,症状不减轻。胃镜检查显示:慢性红斑性胃炎。二便调,舌质红,苔厚腻,脉沉。
这两则病案记录的都是临床上的常见病,为什么中西药治疗后,疗效不显著呢?仔细分析,病案1中的吉某是一名高中生,学习压力大,属于劳神过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脾在志为思”,而心主血藏神,所以思虑劳神过度,则耗伤心血,损伤脾气,可以出现心神失养的心悸、心慌、健忘、失眠、多梦及脾不健运的纳呆,腹胀,便溏等症状。病案2中的卢某,常年胃脘烧灼感,屡治不效,张磊教授查看他曾服过的药并无不妥之处,于是细究生活饮食习惯,原来他素喜食醋,每日三餐必饮,每次饮100~150ml左右,长期嗜好酸味,久之损伤内脏,发生病变。以上两个病人,针对病因治疗,症状很快减轻。
从五方面阐释过用致病
导致疾病的原因多种多样:六淫、七情、饮食、劳倦、外伤等,正常情况下,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过用则阴阳失衡,疾病乃生。所谓“过用”,指超越常度,过度地使用。“生病起于过用”的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这种“生病起于过用”的观点在《内经》的病因理论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成为中医病因学的基本观点和突出特点之一。而且对后世医学家及其医学理论也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对“过用致病”大致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来谈:
饮食不节
饮食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但饮食一定要有节制,饮食的大饥大饱,或过寒过热,或偏嗜,皆为“过用”现象,食物靠脾胃消化,饮食不节,暴饮暴食主要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升降失常,出现脘腹胀满、厌食、嗳腐吞酸、痢疾、痔疮等,或聚湿生痰化热,变生他病。《素问·痹论》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经常饮食过量,不仅可以导致消化不良,而且还可影响气血流通,筋脉瘀滞,出现痢疾或痔疮。《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癖为痔。”过食肥甘厚味,易于化生内热引起痈疽疮毒等病症。“高粱之变,足生大丁”。现在经济发达,物质丰富,饮食不节也是现代多种疾病如肥胖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痛风病、肿瘤等疾病的病因或诱因之一。
饮食偏嗜
饮食不应有所偏嗜,才能使人体获得各种所需营养。若饮食偏寒,如过食冷饮瓜果可损伤脾胃阳气,导致寒湿内生,发生腹痛、腹泻等症;偏嗜辛温燥热,则使肠胃积热,出现便秘、腹胀满等症。饮食五味偏嗜也会导致疾病发生。如上述病案2中的卢某,嗜酸如命,导致常年胃脘灼热难忍。长期嗜好某种食物,就会使该脏机能偏盛,发生病变。《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殃。”指出五味过偏,会伤及多个脏腑,产生多种疾病,长此下去,影响身体健康。《素问·五藏生成篇》又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苦;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现在人应酬多,过食肥甘厚味及海鲜,饮酒等,饮酒过多可导致急慢性酒精中毒和依赖,并可产生抑郁、急躁等继发症。因此饮食过用是许多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内经》中关于饮食过用的发病观在今天仍然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七情太过
所谓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应。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生病,只有在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本身的正常耐受限度,才会使人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导致疾病发生。《内经》对七情太过致病的情况有很多论述。《素问·举痛论》指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灵枢·口问》指出:“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素问·血气形志》曰:“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从上述条文中不难看出,所谓七情致病,多由七情“太过”所造成。大怒大喜之后突发中风现在很常见,在张磊教授的病案中,因情志致病的例子比比皆是。
劳逸过度
劳逸过度通常包括过度劳累和过度安逸两方面。①体力、脑力过度。适当的劳动锻炼能使气血流畅,体格强壮。但是劳累过度又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很大影响。随着现代社会工作节奏的加快,过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如现在社会压力大,脑力劳动强度过大,出现许多英年早逝现象,又由于机械化普及人们体力劳动较轻,但由于人们注重健康,体育运动过度,也导致了许多因劳致虚疾病。《内经》有论述,“劳则气耗”“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久行伤筋,久立伤骨”。②过逸。人体每天需要适当的活动,气血才能畅通,《灵枢·痈疽》曰:“经脉流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合纪……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过度安逸,可致气血不畅,筋骨不利,肌肉无力,神情木然,反应迟钝。如睡卧太久,会觉头部困重,昏昏如醉;久卧病榻,会使肌肉痿弱,肢体不用。《素问·宣明五气》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便是过逸致病的典型例子。
药物过用
药以养生,亦以伤生,服食者最易慎之。药有寒热温凉、四气五味、剂量大小、有毒无毒等,用之得当,能起沉疴;用之不当,反成病因。现代人不管自己适不适合,平时多喜服用热补药,如桂园膏、参胶类等,不知过量服用必液耗水竭,反而致病。《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叶天士《景岳全书发挥》云:“沈某年二十,父母爱之,服全鹿丸冬令至春初,忽患浑身作痛,渐消瘦不食,不数日热极而死”,此病案乃述过用热药之害。《冷庐医话》记载:“黄某,六月畏寒,身穿重棉皮袍,头戴黑羊皮帽,吃饭以火炉置床前,饭起锅热极,人不能入口者,彼犹嫌冷”,细究乃父母误信“天麦二冬膏,后生常服最妙”,令其早晚服用,服之三年,遂令寒性入脏,此过用凉药之害也。《内经》提出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决定药量。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曰:“能毒者以厚药,不能毒者以薄药。”并且制定了大小剂型。《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有毒无毒,所治为主,适大小为制也”,告诫人们不能滥用、过用药物,过用则致偏胜。《内经》这种药有偏胜、不宜过用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故用药应中病即止,而不必尽剂,否则矫枉过正,易致偏颇。现在肿瘤患者剧增,化疗后出现各种反应,张磊教授常告诫要适可而止,不可过度。因此在用药时应遵循“衰其大半而止”的思想。
“生病起于过用”作为中医病因学的基本观点,不仅对历代医家的病因观及临床实践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而且对现代医学模式的病因学研究,尤其是对慢性病病因学研究仍有借鉴之处,也可以为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很有价值的帮助,值得深入探讨。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