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经》脉法最大的成就和特点无疑是它提出又被后来一直采用的,独取寸口脉法。尽管某些内容还不够完备完善,但当时基本上达到了能够临床使用的水平了。在其后不久,上叔和著《脉经》予以补充完善《难经》应当是成书于汉代,具体的可以说是在东汉。王叔和是汉末魏晋时人所以《难经》、《脉经》相距的年代不应是很远的),使独取寸口成为近两千年唯一的诊脉方法,所以无宁说《脉经》以来的脉学家和脉法著作等,实际都是《难经》的后裔。
《难经》对寸关尺的新说亦是个重大的改革和突破。在《内经》上,虽然有诊,但习是古代经络检查“诊皮”、“色诊”等性质的。所谓尺寸诊亦是诊寸脉动一与J诊尺相结合的过渡时期性质的产物。《难经》才正式提出诊尺脉(脉动),寸尺之间设了关,以分阴阳之界虽然关只是个分界线,就在此基础上《脉经》进一步定出了关的长度,完成了寸关尺的定位。解决了三指诊脉的问题使脉法得以普及推广,合理的操作得到切于实际的成效。
《难经》对古代的名词和成说,往往沿用旧词赋以新的内容,形成一种很巧妙的、贯彻新的观点方法的办法,以为新诊法服务。例如“三部九候”在《内经》等书是全身遍诊法,但《难经》虽然仍用三部九候这个词,其内容却成了独取寸口的一种具体方法了,它改为三部者,寸关尺;九候者,浮中沉,他如关格脉名等亦是如此。
《难经》虽然还没有提出寸关尺分主脏腑的说法,但它的发展趋势是向着这方面前进的。譬如它在“二难”中提到寸主阳,主阴。“四难”又提到浮为阳,沉为阴,并且结合到五脏,就是心肺都在浮的部分,肾肝都在沉的部分,脾在中等等。“五难”又以浮沉的五种不同等级区别五脏。“十八难”又提出上中下(寸关尺)三部与手太阴、阳明,足少阴、太阳等六经的定位关系,和上主胸主上,中部主腹下至脐,下部主脐以下等等,综合起来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就是从宏观上,《难经》是以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的,具体的说在浮为阳,沉为阴的基本认识上,发展为五脏的“浮沉定位法”,在寸为阳,尺为阴的基本认识上,发展为上中下三部亦即寸关尺的经络表里的和人体上中下三部的“寸关尺定位法。《难经》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寸关尺的脏腑定位方法,但经络表里代表的是脏腑人体上中下三部正是各有关脏腑的大体不同位置,再加上《难经》一再强调尺是根,肾、命门是根等说法,实际已将寸关尺分主脏腑的可能性和大体方向、位置、性质等等都交待出来了,只是没有明确的作规范式的规定面已,所以《脉经》就很容易地提出了寸关尺分主脏腑的定位方法。
《难经》在叙述脉象主病等问题时,如脉合阴阳、脏腑、脉的相兼、脉的主病等,采用了排列组合的方法,尽管这些方法的性质带有拘于形式等问题,如“四难”、“十难”等,但它是有意义的,对此后人没有作出多少新的发展,更没有突出的发展。如果后人能在《难经》的基础上做出突出的发展那意义也许是很不一般的。《难经》在论述脉象主病时,采用结合病证以辨病,以合举例说明问题的方法。如“十三难”、“十六难”、“十七难”、“十八难”等,亦有用对比程度等方式的,如“三难”、“六难”、“九难”、“十二难”、“十九难”、“二十难”、“十一难”、“十四难”等。《难经》对脉象主病问题的叙述,虽然不及后世多,但其形式却是多种多样的,内容亦是丰富多采的。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