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中医文化中医漫话正文

王安石新法与北宋医学教育改革

王安石

1908年,梁启超作《王荆公》(后名《王安石传》),提到王安石新法中关于医学教育改革的情况说:“又于大学置医学教授,以翰林医官以下与上等学生及在外良医为之,学生常以春试,取三百人为额。有方脉科、针科、疡科,考察升补,略如诸学之法……此荆公教育行政之大概也……观其有律学、医学等科,与经学并重,则是分科大学之制,实滥觞于是,其起原视英之阿士弗大学为尤古矣。”

在梁启超之后,各种《中国医学史》教材及专著都提到这件事,有的学者还据此阐发王安石的医学教育思想。但是,经查存世的史料,包括王安石诗文和奏章,迄未发现有王安石本人提及过医学教育。王安石究竟与这一改革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本文试对有关史实略作考查。

王安石任相时提升太医局

《宋史·选举志》载:“医学,初隶太常寺,神宗时始置提举判局官及教授一人,学生三百人。设三科以教之:曰方脉科,针科、疡科……崇宁间,改隶国子监……分科教导,纠行规矩。立上舍四十人,内舍六十,外舍二十,斋各置长、谕一人。”

这里可以看出,梁启超文中有一处小差讹,即宋神宗时的医学教育并未列入太学(即国子监),那是宋徽宗崇宁年间的事。宋朝医学教育早在庆历四年(1044年)范仲淹主政时已经成立,宋神宗时“始置提举判局官”的意义是提升了医学教育的地位,亦即从原来从属于礼部太常寺的一项职能,变成一个有正式编制的机构,提升了级别。根据史料记载,这一改革正式实施于熙宁九年(1076年)五月,任命知制诰熊本出任太医局提举,两位医官单骧和陈应之出任其副手。

在这些记载中,并没有直接出现王安石的名字。不过从其他文献可知,太医局提举熊本与王安石是密友。史载,熙宁六年(1073年),泸州(今四川泸州市)少数民族起义,熊本受诏前往察访,王安石称熊本“为人仔细,必能了结事变”。后来熊本果然平息事件。熙宁七年,王安石改革遇到挫折,被罢相。次年二月复相,再次实行新法。是时熊本上书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吁请“勿使譟讙之众有以窥其间”。年底熊本即被召入京,出任知制诰。可见熊本是王安石坚定的支持者。

但史料中未见有熊本知医的记载,朝廷由他出任此职,是否另有考虑?王安石变法在教育方面的重要改革措施,是实行“贡举新制”,当时废明经、存进士,国家最高学府太学实行三舍法,将学生分隶于外舍、内舍、上舍。学员依学业程度,定期考试,依次升舍。这一改革强化了学校的职能,对人才的考查更为全面。在王安石第二次任相的短暂时间里,着手提升太医局级别,又让亲信熊本前去掌管,或许反映出王安石有着对改革医学教育的构想。

《宋会要辑稿》记载了熊本担任知制诰时建章立制的一条命令:“今后以朝官充判、京官充管勾、勾选人知丞事。”这三者都是太医局内部官职,其中朝官指从七品以上,京官为八九品以下。而熊本本人为正四品官,可见当时太医局规格之高。不过《宋史·选举志》说其时“设三科以教之”,此事则存在疑问。北宋太医局一向分九科,《宋史·职官志》记载宋神宗时太医局仍然是“有九科医生额三百人”,《元丰备对》也说晚于熙宁的元丰时期有“太医局九科”,都未见改为三科。改三科其实是后来宋徽宗时期的事。结合当时政局,不排除这样的可能:熊本确实提出了这样的改革方案,只是未及实施,但被《宋史·选举志》提及。短短数月之后,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再度罢相,熊本则“降屯田员外郎,分司西京”,改革计划遂胎死腹中。

值得一提的是,宋史中只有熊本担任过太医局提举一职。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改定官制,正式取消了太医局独立架构,不再设提举、管勾,太医局主事者改为太医令,其级别为从七品,只相当于原来熊本的副职。

蔡京任相时将医学纳入太学

北宋时期医学教育真正实行“三舍法”,是在蔡京任相期间。蔡京一直是王安石的支持者,仕途则得益于熊本提携。《宋史》载,熊本在泸州平乱后,对时为秀州推官的蔡京大加赏识,“言其学行纯茂,练习新法,荐为干当公事”。崇宁元年(1102年)蔡京任相,即仿效王安石实施新法,在教育方面奏请兴学贡士,颁布一系列兴学诏令,扩大太学规模,进而正式将医学列入了国家最高学府太学之内,又称为太医学。《宋会要辑稿》记载:“(医学)隶于国子监,仿三学之制……欲立上舍四十人,内舍六十人,外舍二百人,遂斋长、谕各一人。今参酌修定,设三科通十三事。”三科即方脉科、针科和疡科,十三事则指大方脉、小方脉、风科、针、灸、口齿、咽喉、眼、耳、疮肿、伤折、金疮、书禁13个具体专科。由于太学实行三舍法,太医学也就顺理成章地开始实施起这一制度。

不过这次改革,同样出现反复波折。蔡京三起三落,太医学亦然。从文末简表可见。其中在1112年至1120年这8年,蔡京掌权较稳固,得以对医学教育实行了重要发展措施,即建立起了县、州、路各级医学校,逐层选拔人才,设立医学贡额制度,各路优秀的医学生按贡额升入太医学。贡额最多的是开封府畿,有15人,最少的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等边远地区,仅3人。

当时太医学中也设提举一职,奉旨主持编修《圣济总录》《政和本草》的医官曹孝忠就曾任此职,他的职级是中卫大夫,属从五品。可见这时医学教育部门的地位又得到了提高。

宣和二年(1120年)蔡京罢相,政敌王黻(fú)上任,他尽行推翻蔡京所行之政,特别针对太医学提出批评:“先帝董正治官,太医局置丞、教授,立学生员额,成宪具存。今医局之外,复建医学,既违元丰旧制舍选之法;本示教养,今又医学生赐第之后,尽官州县,不复责以医术,平昔考选,遂成虚文。在京医学可并罢。”(《宋会要辑稿》)此后宋朝医学教育复由太医局管理,不再是国家最高学府的组成部分。

党争影响了医学教育发展

综上所述,北宋在实行新法改革时,确实在医学教育中实施了新的理念。目前尚无史料证实这一改革由王安石直接推动,但熊本、蔡京都是改革集团的重要人物,至少可以说他们的措施继承了王安石改革太学的思路。因此比较准确的说法是,以王安石为核心的“新党”实施了医学教育改革,将医学列入太学,分设三科,并实施三舍升降制度。

由于在党争中失败,王安石、熊本和蔡京在正史中的名声不佳。《宋史》称熊本上书神宗“专以媚王安石也”,意存贬责;蔡京更在历史上被视为权奸。但在时人心中并非均如此,例如江西出土的熊本妻子施氏墓志铭中,称赞熊本说:“方熙宁更定法令,以饬蛊革弊。而君臣聚精会神,趋时赴功,维日不足。容圣之主,德义之相,一时经纶之杰,如银青(注:熊本曾获赠银青光禄大夫,故用“银青”代称)者才三数人耳。”蔡京对医学教育改革措施的落实,也可以说是非常坚定与执着。从实际情况来看,他们的改革思路如梁启超所言,已接近于近现代的学校教育模式。

医学本来无关政治,只可惜在北宋后期的政党斗争中,凡属新党的举措都遭到反对,医学改革的兴废正反映出当时斗争的剧烈情形。改革者人走政息,进步的制度遂未能发展壮大。

蔡京任相情况 太医学情况

102年蔡京任相 同年太学中建医学

1106年二月蔡京罢相 同年“罢书、画、算、医四学”

1107年蔡京任相 1109年二月“复医学”

1110年六月蔡京罢相 1111年“诏医学生并太医局”

1112年蔡京任相 1113年四月“复置医学”

1120年蔡京罢相 同年“诏罢在京医、算学”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自古文人“爱莲说”

下一篇: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