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中医文化中医漫话正文

轻雷隐隐初惊蛰

三月上旬,当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便迎来了今年农历的第3个节气——惊蛰。惊蛰到来,标志着进入了仲春时节。

2015年2月4日发行的《二十四节气》第一组,其中“惊蛰”邮票表现了该时节前后草木发芽,渐浓的绿色透着勃勃生机,万物复苏以及春耕的景象。

万物复苏新意象

在汉朝以前,惊蛰被称为“启蛰”,并且位于“立春”节气后,是每年农历的第2个节气。直到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同时,孟春正月的“惊蛰”与仲春二月的“雨水”的顺序进行了调换。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事实上,昆虫并不是真的听到了雷声才出来的,而是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于是纷纷“惊而出走”。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展现了桃花红、李花白,黄莺呜叫、燕飞来的一派春天景象。正如朱自清在《春》中所描写的那样:“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惊蛰习俗法自然

唐代韦应物有诗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观田家诗》),诗人描绘了在一声隆隆的春雷后,惊蛰节令已然来临。这个时节的细雨使田间百草万物充满生机,种田人家从此开始忙碌起田中的劳作。也就有了“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的民间谚语,此时,我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

各地在这个时节有不同的风俗习惯。苏北及山西一带流传有“惊蛰吃了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谚。也有人说“梨”谐音“离”,据说,惊蛰吃梨可让虫害远离庄稼,可保全年的好收成,这一天全家都要吃梨。古代走西口者也取“离”的谐音,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后来,山西的人们惊蛰日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此时吃梨还与防病治疗有关,根据气候特点,惊蛰时节,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属肝病的高发季节,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诸如流感、流脑、水痘、带状疱疹、流行性出血热等在这一节气都易流行爆发,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

闽西古汀州地区客家人,有惊蛰日驱虫、除虫、吃虫的习俗,起源非常古老。这一天,他们或在热水中煮带皮毛的芋子,或炒豆子、炒米谷。民间认为,这样可以消灭多种小虫。或做芋子饭,或做芋子饺吃,以芋子象征“毛虫”,以吃芋子寓意除百虫。

养生顺阳气升发

惊蛰时节尽管天气转暖,但气温变化较大,尤其晚上和中午的温差相当大,暴露在外的肢体会因为风寒的侵袭而出现发凉麻木、行动不灵、酸痛等不适。因此,此时节在穿着上还是要以“捂”为主。

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饮食宜清淡,油腻的食物最好不吃,要少吃酸性食物和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葱蒜、胡椒;可多吃鸭血、菠菜、芦荟、水萝卜、苦瓜、木耳菜、芹菜、油菜、山药大枣莲子银耳等食物以养脾。

由于春季与肝相应,如养生不当则易伤肝。避免过量饮酒、熬夜。惊蛰时节起居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提倡早睡早起,散步缓行,同时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保持身体健康。要随时保持心平气和,不要大悲大喜,戒躁戒怒,否则肝气升腾太快,易患眩晕、中风之病。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画里的九芝堂

下一篇:椴—野山参的生命之伞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