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中医文化中医漫话正文

李时珍的生平及著书背景

李时珍是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其编撰的《本草纲目》为中医药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等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让我们走进《本草纲目》,学习李时珍身上大医精诚、格物明理、求实创新的精神。

在此简要介绍一下李时珍的生平及著书背景。

李时珍出身及从医历程

李时珍(1518~1593年),字东壁,号濒湖。于明代正德13年(1518年)诞生在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一医学世家,父亲李言闻,字子郁,号月池,医术超群,著有《人参传》《艾叶传》《痘疹证治》《四诊发明》《四言举要》等书,曾任太医院吏目。李时珍自幼身体羸弱,却能奋发读书,14岁便考取秀才,后更加刻苦,但三次乡试不中。经历“十年寒窗”,李时珍已23岁,决定弃文从医。“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是人们长期以来的理念,何况李时珍自幼受到医学世家的熏陶,对医药有浓厚兴趣,在博览群书之时,凡与医药相关内容,都随手记录下来,平日里父亲诊病时,治好的疑难病例,他都记录保存下来。李时珍20岁时,因感冒咳嗽日久加重,后骨蒸发热,肤如火燎,每日吐痰碗许,暑月燥渴,寐食几废,六脉浮洪。遍服柴胡麦冬竹沥诸药,月余益剧,皆以为必死矣。父亲急中生智,以金元医家之法,重用一味黄芩,浓煎顿服,次日身热退净,而痰嗽皆愈。李时珍不胜感叹:“药中肯綮,如鼓应桴,医中之妙,有如此哉。”这种切身验,更增强了他今后业医的意愿。

李时珍国学功底厚、悟性高,加上父亲的指导,很快迈入医学殿堂。精心为人治病,没过几年也成为受人欢迎的医生,名声越传越远。楚王聘请他为“楚府奉祠,兼掌良医所事(即楚王府医药总管)”。后又举荐到京城太医院任职。由于史料无更多记载,李时珍在楚王府和太医院任职的时间、职务均不明。在《本草纲目》中,卷一“历代诸家本草”文中,即标明担任“楚府奉祠”,其后也有到京城的记述,却也无任职年限和有关太医院的信息。于是学者们在《明史》《蕲州志》《湖广通志》《黄州府志》等多种地方志,以及相关书籍中搜寻,未找到明确的答案。有部分学者,对搜集到的一些间接资料,加以分析、研究,提出各自的看法和意见,但尚未达到共识。一些著作和论文中讲到李时珍在太医院读书。其实,若李时珍在太医院任职,业余时间,当然也想看看未见过的书,尤其是医药书,特别想看到宋代唐慎微编纂的《证类本草》,这是当时最为完备的本草书,也是李时珍后来所撰成《本草纲目》的基础。但我在校注《本草纲目》时,曾经考察过现存的近30种不同版本的《证类本草》,选出15种宋、元、明都有的版本,一一详查,可以肯定的说,李时珍始终未见过刻印较好的宋、金、元刻本,也从未见过刻印较差的明代成化四年(1468)刻本,甚至连刻印更差的嘉靖丁酉年(1537)楚府崇本书院重刊本,也未见到过。难道当时太医院就没有一部《证类本草》吗?看来,李时珍在宫中、太医院读书的境况可能没有想象那么好。但李时珍来到京城,切身体验北方的风土人情,了解北方的一些草木果蔬类药物的生长情况对他后来著书是有益的。《本草纲目》卷十八旋花条谈到旋花根的作用时说:“时珍自京师还,见北土车夫毎载之,云暮归煎汤饮,可补损伤,则益气续筋之说,尤可征矣。”

李时珍编纂《本草纲目》之背景

自古以来,流传着神农尝百草的故事,传说中的炎帝神农氏,独自遍尝百草,在一天当中就中了七十次毒,于是创造了药物疗法,有了《神农本草经》,充满浓厚的神化色彩。其实,在上古时期,以炎帝为首的氏族,他们看见人口逐渐增多,专从渔猎畜牧的生产方式,去获得各种动物来生活,很难长期维持下去,于是转念向植物方面来发展,经过氏族的长期努力,创造了“耒”和“耜”等木质农业生产工具。生产方式提高后他们的生活也比其他氏族过得好,人们便把这个氏族叫做“神农氏”。神农氏族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尝试了很多品种的植物,认识了很多种植物以及一些矿物和动物的特殊性能,以及服用后对于人体的影响。尤其是中毒的现象,例如呕吐或泄泻,以后遇着生病想吐吐不出来或大便想解解不出来的时候,就用这些植物来做催吐剂或通便剂,这便初步奠定了中国医药学的基础。经过漫长岁月,农业生产为主导,人们对医药的探索和应用也在扩展和深化,后人把这经过无数人长时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总结记录下来,成为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书,就名叫《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成书之后,辗转传抄,出现了不少医家的新增内容与注释,或补充的新药品种。他们把《神农本草经》原文写成红字(即朱字),把新增的文字,写成黑字(即墨字),加以区别。而这些医家都未留下姓名,人们便把新增的黑字,称为“名医别录”。流传的抄本有好几种,文字并非完全一致,品种数量也不相同,“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卅一,或三百一十九”。

梁代陶弘景(456~536年),将收集到的多种传本,加以订正、调整,“以神农本草经三百六十五为主,又进名医副品亦三百六十五,合七百卅种。精粗皆取,无复遗落”。自己新增的注文虽多,俱写成小字。共为七卷。名《本草经集注》。

唐代显庆四年(659年)撰成《新修本草》(简称《唐本草》),是唐朝政府组织苏敬等众多医药官员在《本草经集注》的基础上,加之在全国广泛征集药物品种,绘成图像,并配附文字说明,来进行梳理、扩充、注释。药物增至850种,共54卷(正文20卷,目录1卷;药图25卷,目录1卷;图经7卷)。

宋代开宝六年(973年),北宋政府组织医官刘翰、马志等撰成《开宝详定本草》,次年又命卢多逊、李昉等重新审定,改称《开宝重定本草》,俱系在《新修本草》正文20卷的基础上,增订和注释而成。药物已增至983种,并目录共21卷。

宋代嘉祐二年(1057年),政府再次组织掌禹锡、苏颂等医官以《开宝重定本草》为蓝本,同时在全国收集药物图像,重修和补注,共经三四年才先后撰成《嘉祐补注本草》二十卷、《嘉祐图经本草》二十卷。药物增至1082种(实为1083种),赐名《嘉祐补注神农本草》。

宋代大观二年(1108年)初刊本《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又称为《大观本草》)问世,编纂者为成都名医唐慎微,“治病百不失一,其于人不以贵贱,有所招必往,寒暑雨雪不避也。其为士人疗病,不取一钱,但以名方、秘录为请,以此士人尤喜之,每于经史诸书中得一药名、一方论,必录以告。”唐慎微将多年蒐集到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的医药资料加以整理、编排到他采用的底本《嘉祐本草》相关各条之后,自己还首次引载了《雷公炮炙论》大部分内容。又引用《本草拾遗》《食疗本草》《海药本草》等书的不少条文。总数达1744种。三十一卷。由地方官府刊行。

宋代政和六年(1116年),朝廷命医官曹忠孝等医官校正、刊刻。药物总数为1748种。共三十卷(将大观本的三十一卷合并入三十卷内)。改称《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至金元时代,平阳张存惠,据金·庞氏“政和”本,详加校正,并将宋代寇宗奭《本草衍义》析分附于书中相关各条之后,又在书前增辑“证类本草所出经史方书”计为247种。刻印认真不苟,焕然一新。改称《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是现存《政和本草》中最佳版本。后世以此为祖本,辗转翻刻,比大观本翻刻多很多。

以上甚为重要的本草书,又称为“主流本草”,他们有许多共同点:

一直采用“本草”为书名。五代后蜀的《蜀本草》编撰者韩保昇说:“按药有玉石、草木、虫獣,而直云本草者,为诸药中草木类最多也”。“本草”成为中国药物书的特殊专用名称。

一直按上、中、下三品划分药物。《神农本草经》每品各一卷,其后各本草书、药物品种逐渐增加、每品卷数亦增加,至《证类本草》三品共用27卷。

一直保持继承前人医药学术成果、完整保留前代文献的传统。《神农本草经》的文字写成红色(朱字)大字,《名医别录》文字黑色大字。至宋代已发明刻板印刷术,而《证类本草》即用黑底白字(又称阴文)大字印出《神农本草经》文字,以黑色大字(又称阳文)为《名医别录》文字。

从《本草经集注》起,陶弘景对于《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中不少已不得见、也无从考证的药物,并未删除,共190多种都放入“有名未用”中。其后诸部本草都如此处理(《唐本草》又新增加20多种,《开宝本草》增加出一种)。《神农本草经》及《名医别录》的内容,都得以完整保存。

其后历代在编纂新的本草书时,都能完整的保留前代的内容,新增的内容,不论是厘定、注释、引载文献、新增药物,都附在前本相关各条之后,用明显的特定标题区分。至《证类本草》收集的资料更广更多,唐慎微独创“墨盖子”(【,注:顺时针旋转90度 )标记,凡是他新增的内容都在墨盖子之下。

宋、金、元时的《证类本草》刊刻很好,例如金元时平阳张存惠所刊行《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经影印出版广泛流传。大家可以看到刻印良好、内容丰富、体例严谨,呈现出代代相传,层次分明,先后有序的历代主流本草发展脉络。李时珍称赞唐慎微说:“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沦落,皆其功也。”

这种以《神农本草经》为首,后世本草书依次排列的体例,在保障文献完整、有序,确有优点,但经过一千多年的积累,有很多药著述过多。如果大家想从中找出需要的资料,几乎需要将整条内容,从头读到尾,才能办到,显然不便。

《本草纲目》流传及影响

《本草纲目》的第一位评议者,是为《本草纲目》作序的明代文豪王世贞,他开卷细看后,十分惊喜,赞叹道:“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并准确地指出“博而不繁,详而有要”是《本草纲目》最显著的特点。他说:“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

《本草纲目》问世后,受到人们的欢迎,需求量很大,版本不断翻刻,大约每隔五六年,便会有新版本出现,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李时珍学术思想和《本草纲目》的研究工作逐步深入,出现的版本更多,有的版本发行量甚大,流传很广。

《本草纲目》在出书不久,很快便传到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其中传到日本最早,版本最多,很长时间作为官方教材和考试内容。翻刻过好几部《本草纲目》早期的版本并出版《本草纲目》全译日文本。

《本草纲目》也被翻译成英、法、德、俄等多种文字,为许多海外学者称赞。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称《本草纲目》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2011年,《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作为世界宝贵的文化和医学遗产,将更加彰显他的历史和现实价值。

咨询电话:010-87264942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我国名花及其药用

下一篇:菖蒲乃端午节防疫驱邪之灵草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