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中医文化中医漫话正文

《宋本伤寒论》中“蘖”

文字训诂即训诂学,即“古汉语语义学”,是从语义的角度来进行古籍文献的研究。关于“训诂”一词的含义,“训”,《说文》谓“说教也。”《说文解字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引申之凡顺皆曰训。”所谓“说教也”者,就是对古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符合本意诠释注解之意。唐代的孔颖达认为,“诂”,是解释“异言”。异言,即同一事物因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域而有不同的名称,因时代不同而产生的名称叫古语,因地域不同而产生的名称叫方言。对于古语,用当时的语言去解读,对于方言用通用语去注释,这就是“诂”。近代黄侃认为:“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也就是说,训诂之学就是解释古汉语的一门学问。

训诂学的正式形成,有几部经典著作,为学者所依。《尔雅》被认为是我国第一部训诂学专著,与之媲美的是汉代扬雄的《方言》。我国第一部字典是汉代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若论我国的第一部词典,那便是刘熙的《释名》。这几部书奠定了训诂学的基础。尤其是《说文解字》,是研究文字训诂学的必读之作。

历经发展,训诂学在清朝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进而成为系统完备的“训诂学”。其中人们以段玉裁、王念孙等提出的古音求古义的训诂原则为研究手段,使古籍文献中的许多字词真面目水落石出,这不仅是训诂学上的革命,也是国学界的一大革命。及至近代,传统训诂学集大成者是章太炎和黄侃二人,同时,他们也开启了理论训诂学的先河。此后,训诂学的研究方向为之一转。

中医学界,大量的中医古籍文献的解读十分需要文字训诂学的专业知识。如果不懂文字训诂,仅以现代汉语解读中医经典的话,那么避免不了望文生义。正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方面无法准确理解古籍的本义,另一方面也无法处理古书中通假字的问题。

赵开美所刻《仲景全书》是学术界公认的宋本覆刻,是《伤寒论》卷第五辨阳明病子目第四十三方:“伤寒身黄发热,栀子蘖皮汤主之。”刘渡舟教授《伤寒论校注》,其中该条文则直接改作“蘗”,底下并未出校语。钱超尘教授认为宋本中“蘖”字误,当作“蘗”。钱教授认为我国所藏《宋本伤寒论》原刻共有五部,包括中国台湾故宫博物院、中国医科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以及上海图书馆各藏一部。上述五部皆讹为“蘖”。1856年日本安政本《伤寒论》则改为“蘗”。他认为“蘖”是子目出现的讹字,正文第261条作“蘗”,则不误。

按:“蘖”字,发音niè,在《说文》中作“櫱”字。《说文》“櫱:牙米也,从米,薛声。”乃米之一种。《康熙字典》引《正韵味》释蘖曰:“鱼列切,音臬。斫木余。”即砍木头剩下的,也与药材无关。又《康熙字典》引《字汇》说:“木櫱字有屮無艸,今从艸,似误。”又引《唐韵》认为“蘖”为“俗檗字”。如上所述,“蘖”字,非黄檗之“檗”的本字。“蘖”字乃是黄檗之“檗”的俗字。所谓“俗字”是指古时候通俗流行而字形并不符合规范的文字。

“蘗”字,发音bò,《说文》未载此字。《康熙字典》中记载:“蘗:《集韵》博厄切,音擘。《唐韵》俗檗字。《说文》黄木也。或从薛。《本草》李时珍曰:蘗,木名。义未详。俗作黄柏者,省写之讹也。《鲍昭·行路难》剉蘗染黄丝,黄丝历乱不可治。”《康熙字典》明确指出,“蘗”字也是黄檗之“檗”的俗字。可见“蘗”字,也非本字,同样是俗字。

又黄檗之“檗”字,发音bò,《说文》谓:“黄木也。从木辟声。”意即黄色之木,并没有明确为何木。徐锴于《说文解字系传》中说:“即今药家用黄檗也。”至南唐徐锴已明确指出“檗”即本草之黄檗。又《说文解字段注》曰:“俗加艸作蘗,多误为蘗字。”段玉裁已明确指出檗字上面加艹头作“蘗”,为黄檗之檗的错字。又邵锳于《群经正字》中说:“今经典作蘖,《考工记·旅人》,郑司农注薜读为药黄蘖之蘖,按《说文》无蘖字,祗有櫱字,乃之或体,义为伐木余……音义具异,以蘖为檗相传,写刻讹。”皆明确指出,“蘖”,为黄檗之檗的错别字。而经典写作“蘗”字,正如段玉裁所言“多误为蘗字”。

综上所述,宋本《伤寒论》卷五辨阳明病子目第四十三方,“伤寒身黄发热,栀子蘖皮汤主之。”其中的“蘖”为明显讹字,若作“蘗”则为古时通行俗字,并不符合文字规范。而全书之“蘖”“蘗”当写作“檗”,才是黄檗之檗的本字。上面不应有艹头,加艹头乃是古时民间传写之讹,或为俗字。而“蘖”字,《说文》中作“櫱”字。为牙米,乃至斫木余等,皆与黄檗无关。故作“蘖”“蘗”等皆为通假或者俗字,当以“檗”字为黄檗本字也。

由于我国历史文化悠久,且汉语言一脉相承,很多古代语言的读音、涵义,乃至用法业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想要读懂中医古籍,在某种意义上必须首先精通文字训诂之学。以文字训诂为基础,解读中医经典,才能正本清源,参透古人著书立说之意,而不至囿于诸家注释之说。读书愈多,去圣愈远。曾国藩曾说:“读古书以训诂为本”,其义即明确指出,读古文必须以训诂学作为基础,才能读懂古文。曾国藩能得“文正”的谥号,与他嗜书如命,有咬文嚼字的好习惯不无关系。

咨询电话:010-87264942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天盛长歌》中的踯躅散真能迷人心智吗?

下一篇: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