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歙县人张扩是北宋一代名医,开新安医学先河。据史志记载,歙县张氏有两大派,一为星源甲道幕山派传歙县之满田派,二为由祁邑(门)润田派传歙县之新洲派。那么,张扩属歙县张氏何派则需考证。
范敬对新安张氏医学源流进行了周详的考证,认为“新安张氏系在唐僖宗广明庚子(880年)为避战乱由北方辗转迁徙新安的世族人家,其一世祖为张彻”。张彻是星源(婺源)甲道派张氏始祖,其后裔在歙县开派繁衍的则是甲道派第十世张汝舟。据《新安张氏统宗谱》和《星源甲道张氏宗谱》记载,张汝舟娶歙县满田汊口胡氏女为妻,得奁田于满田,遂定居开创歙县满田派张氏。据此张扩当系张汝舟满田派张氏之后裔。然而查遍该派张氏宗谱,皆无张扩之名。从已知张扩生卒年看,张汝舟之孙张小四与之最相近,于是缘起了“张扩即满田张小四”的命题。
张扩即满田张小四
张扩其人事迹始载于南宋罗愿所撰之《新安志》,其卷八《仙释》载:“张扩,字子充,歙县人,少好医”,以下记述其学医、行医事迹。其中云,宋徽宗赵佶之“建中靖国初”年,在治疗宰相范纯仁(范仲淹之子)后,“遂与偕行至京师,奏补扩假承务郎”。在范纯仁举荐下,张扩谋得了官职。这里的“假”,有借用或非正式之意,即张扩的承务郎为试用之职。据《简明中国历代职官辞典》载,承务郎是唐代设置的“文散官第二十五阶,从八品下。宋同唐。”即朝廷机关的办事人员。张扩是医家,其办事之职当在医疗机构。太医院为朝廷掌医药的官署,主要为宫廷服务,在宋代为翰林医官院。张扩当是医官院的承务郎。《新安志》中载述张扩行医逸事颇多,因与本文考述关系不大,遂不作赘述。此后,自明万历《歙志》至当代府县志均对张扩有记载,但均沿袭《新安志》。
然《新安志》对其生卒年并未明载,从文中内容推测,当存世于宋仁宗嘉祐至宋徽宗崇宁间。李济仁、胡剑北编纂的《新安名医考》记述张扩为“北宋嘉祐、崇宁年间歙县人,约生于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卒于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享年48岁。”而张贵才编著之《薪火相承张一帖》一书则明确写道:“张扩(1056~1104年),为中原士族之后,为新安张氏医学世家的奠基人”。又写道“其出生时,由于家庭经济比较富裕,财雄乡里”。以上是张扩的以医任职和生卒年及家境的载述。
本文认为“张扩即满田张小四”,现据张氏历代宗谱对张小四的记载予以介绍。宗谱载,张小四为满田派始祖张汝舟之孙。汝舟公生二子,长文广,次文学,但左汊派今人张淦道所藏抄谱载,汝舟讳楫,生二子,文广、文浩,浩公迁漳潭。为何有文学、文浩之别?乃因歙县方言,学读成hao,与浩音同,故文浩讹成文学,为历代宗谱所载。其实从字义上看,广与浩二字义相类,皆是空间广阔浩大之意;而广与学,则极不相类,因而文广、文浩为兄弟,名才相配。可见印谱载文学为误,抄谱载文浩为正。然文浩一支,自宋元谱皆未载入,故其后情况不明。谱载文广仅生一子,即小四。关于张小四的记载,历代宗谱皆很简单,只载其官院判,生子三:世良、仁悦、仁信,殁葬栗园山铁釜上金钩卷帘形。这安葬之地与其祖母、汝舟公之妻胡安人所葬同。有谱可证:谱载汝舟公殁葬本都二图学士源口邦碓坑祥凤晒翼形辛山卯向加乙,安人葬栗园山千金铁釜形。今栗园山上“张氏始祖墓”之石碑仍屹立于茶园地内,这表明此墓乃是张小四公与其祖母胡安人之墓。胡安人是满田派始祖汝舟公之妻,因此称“张氏始祖墓”亦恰当。
张小四生卒年月宗谱未载,但可从其祖张汝舟徙居满田之年可以推算。谱载张汝舟因娶胡氏,得奁田于歙南满田汊口,于宋之天圣戊辰(1028年)迁居焉。此时的他当在20开外年纪,其出生之年当在1000年后。那么其子张文广当出生于1028年后的1029年或1030年。由此推算张文广当在1050年后成婚生子,那么张小四当生于1054年至1056年间。这便与《新安名医考》载张扩约生于宋嘉祐元年(1056年)对上了。
谱载张小四官院判。院判是太医院的官名,宋代无此官名。然张氏宗谱是明以后的后裔编纂的,以后代官名去套古代之职是可能的,表明张小四当时确是宋代朝廷太医院的医官。张扩是太医院承务郎,名称虽不同,实职责相符。从家庭背景上看,二者亦相符。《薪火传承张一帖》载张扩“其出生时,由于家庭经济比较富裕,财雄乡里。”宗谱上载,张小四之家也是富裕的,且绵延数代。张小四与张扩在出生之期、所任职事和家庭背景等方面都颇相符。
唯不同的是,《新安志》及之后的志书与《新安名医考》《薪火相承张一帖》等等,皆载张扩有弟张挥,亦医家;张挥有子彦仁,得之父传,亦以医鸣世;彦仁之子张杲,医名更大,曾著《医说》十卷传世。而甲道张氏历代宗谱未载张小四有弟,有侄及侄孙等医名。笔者推测,张小四还有一叔父张文浩,迁居漳潭后失去记载,遂产生了上述问题。不过,从上述分析可知,张扩即满田张小四的考证,是可以成立的。
定潭“张一帖”的延伸
那么,从满田的张小四到定潭的“张一帖”是如何延伸的?这从历代张氏宗谱中可找到清晰脉络。满田张氏始祖为汝舟公,乃甲道张氏第十世;至二十二世为张常德,迁定潭为始祖,传到三十世为张立仁,字伯安,号春源,俗称守仁,为“张一帖”第一代始祖,生明嘉靖庚戌(1550年),殁万历戊戌(1598年),幼随父习医数载,后与诸地名医游,研习诸医经不辍,又得异人传授异方,穷究医理,精勤不倦,研制成“末药”,号“十八罗汉”,对劳力伤寒、肠胃疾患等一帖奏效,遂得“张一帖”之名,流传后世。娶方氏,生子三:以扬、以挥、以振。
自此,其后代绵延至今,族谱记载已至甲道四十四世,均在医学领域有所成就。其中在甲道四十三世传人张舜华、李济仁时期,“张一帖内科”于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舜华,甲道四十三世,祥森次女,生于1934年,少时即笃志行医,以至诚至孝、精勤聪慧感动父亲,改传子不传女之习,得家传精粹,行医故里,得民众以“孝女香”之誉。后调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任中医科主任医师、副教授,临床经验丰富,尤擅伤寒、肾病、肝胆病、癫狂、妇科等病症的诊治,创立效药达方,其验甚广,对中医治则治法多有发挥,有关成果多次获奖,2010年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一帖内科”传承人称号。与夫李济仁生有四子一女:张其成、李艳、李梃、李标、李梢。
李济仁,祥森子婿,舜华之夫,歙南桥亭山人,生于1931年,15岁即拜“张一帖”第十三代传人祥森门下习医,得岳父真传;后赴省进修中医,先在本县行医,继于安徽中医学院、安徽医科大学、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任教并临床诊治,担任要职。1978年任副教授,1981年任国家首批硕士研究生导师,1985年任教授,1991年任安徽省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安徽省新安医学会名誉会长,1997年被评为首届安徽省老中医,2009年当选国家首届“国医大师”,2010年与夫人张舜华同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一帖内科”传承人称号。
张舜华、李济仁为甲道四十三世,也是“张一帖”第十四代传承人,育有五个子女,即甲道四十四世,分别为张其成,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艳,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李梃,歙县定潭“世医张一帖诊所”所长、新安国医博物馆馆长;李标,中国科学院物理博士、旅美物理学家;李梢,清华大学生物信息学研究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综上所述,开新安医学先河的张扩,即歙县满田张之张小四,且后继有人,代代相传,成为著名的“张一帖内科”。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