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中医文化中医流派正文

龙江医药文化的产生演变与特点

黑龙江历史悠久、文化绵长,其传统医药也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经验传承。这里的土著先民在与疾病斗争中不屈不挠,总结和积累了丰富的生存经验和生命智慧。他们主动吸收中原先进文化和外来特色文化,南北兼容,中西合璧,创造了独具东北特色的中医药文化,为丰富中华医药文化做出了贡献。

龙江医药文化的产生与演变

满族的繁衍生息是龙江医药文化的根系和源泉。满族人民长期聚集生活在东北地区,历史上满族曾建立“金”和“大清”政权。满族先民在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经验。用药多以当地的动植物和矿物药为主,对医药认识以平时生产生活和师承为主,以民间土方、单方和验方为主,还有部分食疗内容,已总结出300多种药物。满族早期的民间医家及著作有庆恕著《医学摘粹》、文通著《百一三方解》、奇克唐阿著《厚德堂集验方萃编》、增智著《气化探源》等。在清代宫廷中运用的传统诊疗方法有针灸疗法、温泉浴疗法、熏洗法、热烫法、外敷法、药物漱口法、耳内给药法、贴药法、海水浴法等。据《吴氏我车库祭谱》记载:“萨满七十二穴,头三十六穴、上下身各十有八要穴。均人生大穴,通经、通气血、通窍道。”《长白丛书·关东搜异录》记载的药膳有鹿筋熬粥、八珍糕等。《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记载了关节脱臼、跌打损伤、箭矢伤等的治疗,代表性的正骨家有爱新觉罗·伊桑阿、德寿田、夏锡五等。

“流人”文化是对龙江医药文化的充实和推动。“流人”有两种含义,一是被流放贬逐之人,二是流亡于乡里之外之人。至明清时,流人成为称呼流放贬逐之人的专有词。清朝入关后,对它的“龙兴之地”东北实行封禁。清代流人文化是以汉族中原文化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的综合体,是汉民族中原文化与流人队伍中其他民族以及流放地区的各民族文化相碰撞、交流、融合之后的新质文化。清代东北流人文化体现了流人身处逆境而能忍辱负重、百折不挠和自强不息的特有精神。发遣到黑龙江的流人主要集中在卜魁(齐齐哈尔)、瑷珲(黑河爱辉)、宁古塔(牡丹江宁安)、三姓(哈尔滨依兰)。流人中儒医兼通者较多,如吕留良、方拱乾、方式济、陈志纪、周长卿、陆庆曾均为著名医家。他们多在流放地悬壶济世,传播中原中医药文化。其中吕景儒为内地儒医吕留良后裔之玄孙,继承祖业,延医授学,成为齐齐哈尔一代名医。嘉庆年间,齐齐哈尔爆发瘟疫,吕景儒自制药剂投入井中,救活许多人,其医术医德受到当地人称赞,获救者送匾,上书“妙手回春”。后授徒传道成“龙沙系”。该派标榜儒医,注重气节,强调先学四书五经,再学《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研习儒学、医学皆推崇经典,细致辨证,喜用经方。龙江医家方证学术重视经方之风由此发端。清末民国之时龙江各地药店坐堂医所挂牌匾多以“儒医”自居,即此风余蓄。

“闯关东”文化是对龙江医药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县坡头乡王垛村,东自崤山,西至潼津,从西周以来便是沟通关东、关中的门户。自康熙年间(1662~1722年)起,“关东”一词才逐渐被官方和民间广泛使用。光绪33年(1907年),分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此为“东三省”名称之始。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实行“移民兴边”政策,在牡丹江区域内设立招垦局,招揽移民。20世纪初,随着东北铁路的建设,山东、河北、河南、直隶等地居民沿铁路线鱼贯而上,闯关东盛极一时。据统计,宣统三年(1911年),东北人口共1841万,其中约1000万人是山东、河北、河南等省先后自发涌入的流民。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使东北成为移民社会。关东原本是以满族为主体,蒙古族、朝鲜族、达斡尔族和鄂温克族等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随着众多闯关东流民迅速在东北大地扩散,齐鲁文化、燕赵文化等客文化对土著文化渗透、融合,关东文化逐渐被“同化”,新型关东文化逐渐形成。闯关东的主要省份如山东和河南、河北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发展地,也是中医产出地和中医文化大省。从先秦至清代的著名中医著作中,山东有184部,河南有48部,河北有154部。同一阶段著名的中医家,山东有246人,河南有213人,河北有229人。一些流落到民间的中医药土方、验方和民间中医药治病、养生保健思想和实践经验随闯关东的兴起而流入,对龙江传统医药文化和诊疗技术是一个有利提升、补充和发展。

龙江医派形成是对龙江医药文化的汇聚和提升。黑龙江地区古时曾建立过强盛的国家如渤海国和金国等,随着女真人大举南迁及流人、闯关东人的不断进入,加之近现代中东铁路的开通使大量不同国籍和地域的外国侨民涌入,整个东北地区已成为多民族、多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新兴地区。龙江医家在历史、文化、地理、气候、风土人情及多民族多地域杂居等背景下,以当地居民文化为基础,兼收中原文化精华及外来文化优点,逐渐形成了法古创新,补、通、升、降复法并进,善用道地药材等特色鲜明的传统医术。同时龙江医家根据当地民情,衷中参西、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以用为主也是龙江中医的一大特点。龙江医家在历史渊源、地理气候等影响下,在领军人物、名医群体、学术思想和学术传承等方面逐渐积淀,学术特征日益清晰。据西清《黑龙江外纪》所载,黑龙江省中医兴盛于清中叶,至20世纪40年代逐步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六大系派:卜奎系,起源齐齐哈尔,该系标儒风、重医德,以四书五经开山,后学《内经》《伤寒》等,临证多用经方,药轻且辨证细腻;松滨系,起源巴彦,讲体质,重保元,善用人参黄芪五味子等道地药材,精于调养;金建系,起源呼兰,以《医宗金鉴》《内经知要》《本草备要》《温病条辨》为授业基础,用药矜炼,擅长时方;汇通系,起源哈尔滨,以阎德润为代表,学冠东西,获西医学博士,著《伤寒论注释》,中西汇通,见解独到;三大上系,属玲医性质,串雅于东北三省,重偏方奇招,惯用膏药,如“王麻子膏药”等,针灸以刺络泄血手法称绝;宁古塔系,起源宁安一带,古为渤海国,此系军医官较多,形成了内、外、妇、喉、眼、齿等多科医术群体。近代,高仲山又举起龙江医家之大旗,他幼承庭训,求学孟河海派,接受正规高等教育,学成后提出“重经典、秉师传、据家学,参西法,多实践”等中医学思想。先后创办哈尔滨汉医学研究会、滨江省汉医会和哈尔滨汉医学讲习会等,还创建了哈尔滨市中医进修学校、黑龙江省卫生干部进修学院和黑龙江中医学院等。高仲山、马骥、韩百灵、张琪段富津等成为龙江中医的杰出代表。进年来,龙江中医学术流派入选国家中医学术流派并设立传承工作室,入选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成立的龙江医派研究会相继开展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学术交流、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等工作。龙江中医学术流派正以崭新姿态汇聚龙江中医人才,发展地域中医文化。

龙江医药文化的基本特征

民族医药是一个民族在其生存环境中与疾病作斗争所形成的医药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和物质世代积累的集合,具有鲜明的继承性和地域性。龙江先民经过世代沉淀,积蓄了具有鲜明的经验性、民族性和地方性的本土医疗经验。

践行大方猛药。东北民风性情豪爽,性格勇敢侠义,受地理环境和气候影响,多数人体质健硕,饮食习惯与人体生命周期与中原和南方人有差异,医家用药时多喜欢单方重剂,用单味或两三味药物组成方剂,组方小,下药猛,药力强。在抢救危急重症病人时,喜欢就地取材,用鲜活药材,因地制宜,单味药起到应急作用。比如细辛,中医药古籍记载用量不过钱,而满医用药一般是倍余,剂量偏大。龙江民俗好酒肉、喜食腌制酸菜且多吸烟者,外加家中多烧火取暖,因此内热病症多发,心脑血管及代谢性疾病常见,外感、内伤相互交结,病机寒热虚实错杂,使龙江医家方证学术更关注温病理法,重视寒温统一。

喜用鲜活药材。黑龙江地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上等围成的腹地,山岭环抱、水网交织、林树密布、物产丰富,盛产人参、熊胆灵芝鹿茸麝香牛黄珍珠和木鸡(云芝)等名贵道地药材。当地医家多就地取材,以植物药和动物药为主,以口服和外用为主,鲜药鲜用。他们认为鲜活药材中治病的有效成分几乎没有流失,疗效显著。动物类药有熊胆、鹿胎、熊油、兔子血、獾子油等。龙江地产药材丰富,医家常依据经旨,就地取材,祛病疗疾。如王明德认为“(穿山龙)温而不燥,祛风可靠,舒经通络,蠲痹最妙”,可用于产后或老弱痹痛者以祛风散寒除痹。

善治地方杂症。由于东北地区尤其黑龙江冬季漫长,气温低,寒冷多风,且温寒季节转变快,因此患伤寒、温病的人较多。气管炎、冻伤、皮肤病、骨折、脱位、关节炎、风湿、胃脘痛、水肿、脱疽、心脑血管等地方病普遍,很多患者身兼数病。龙江中医善于在纷繁复杂中精细辨证,诊治复合症,重视脾肾,强调内伤杂病痰瘀相关、水血同治,善于开大方、复方和猛方。东北地区冬季天冷路滑,从古至今,外伤、骨折、脱位病例高发,中医奇方秘术流传于民间,逐渐形成特色疗法。

注重非药物治疗。东北医生重视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结合,重视情志变化,认为情志能致病,亦能治病。北方先民笃奉“萨满”医疗。“萨满”在文化知识结构方面兼通天文、地理、历史、医药等诸学科知识,主张“万物有灵”,强调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萨满”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为人们驱邪除病,通过暗示效应、心理诱导和关注转移等手段,调动人体自身能量来战胜疾病。这与中原的“天人相应”“道法自然”“源于天然 ”“神形合一”的中医思想相吻合。萨满在进行某些心理治疗的同时,还使用杏仁芥子、元胡、桅子金银花等药材治疗各种疾患。采用非药物疗法主要有蜂蜇、按摩、推拿、针刺、温灸、火针、涂抹等。

养生与生活相结合。北方地区生存条件恶劣,冬季漫长高寒,夏季日照强烈,人们为了抵御严寒而漫长的冬季,喝酒吃肉成为主要的饮食习惯。酒是北方民族不可或缺的生活物资。经过历代先民的总结和实践,把东北独有的道地药材泡酒如延龄药酒、神仙药酒、红药酒、甕头春、黄药酒、五加皮酒等既可治病、强身健体,又满足人们生活需要。还有用温泉洗浴的办法治疗疾病和养生,如黑龙江省逊克县都鲁河温泉和德都县的五大连池等地通过“泡温泉、喝圣水”治疗肺病、皮肤病、胃肠病、眼病、妇女病等,此温泉至今沿用。

医技特色明显。黑龙江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在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了丰富的民间医疗经验,如针灸、温泉浴、食疗、酒疗、熨烫、冰覆、雪疗、徒手、正骨、躲避等。行医多以“草医”为主,与日常生活劳作兼顾,用药即为房前屋后和山野之间的鲜草鲜叶治病,常常以帮助邻里解除病痛,实用有效而闻名。典型的诊疗技术有外用膏药如哈尔滨道外“王麻子膏药”;针挑放血如鄂伦春族“给达仁”,用缝衣针针挑前胸后背相关部位治“攻心翻”,腹痛刺脐上下方等;拔罐火攻多用瓦罐治疗头痛、腰腿痛和腹痛等。

咨询电话:010-87264942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平遥白氏中医外科

下一篇: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