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中,有些人有这样的认识:一个人吃饭吃得越多就代表这个人越健康,尤其是一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更是要求“多吃点”,但真是吃得越多就越健康吗?其实,这些人都陷入了一个认知误区,应该是培养科学饮食观,而不能想当然。
暴饮暴食伤脾胃
俗话说:“饭吃七成饱。”因为七成饱是最适合胃的受纳和消化。那么怎么判断是七成饱了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吃饭时感觉胃已经饱和,想吃也还能再吃点,不吃也可以的状态,差不多就是七成饱了。我们的胃可以随着食物的进入而扩大,但是有极限的。暴饮暴食会吃进去过多的食物,不仅会造成胃部的过度撑胀而对胃有损伤,而且还会减弱胃的蠕动功能,使其不能正常地消化食物,进而引起诸如消化不良、呕吐、急性胃肠炎、胃出血、便秘等疾病,还有可能诱发急性胰腺炎、胆囊炎以及心脑血管疾患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很多时候为了赶时间、忙工作而顾不上吃饭,尤其是早餐,随便吃两口甚至是不吃,等着忙完再大吃特吃,这就是典型的暴饮暴食,不仅不健康,还会造成大量的餐饮浪费。
顺应自然 合理饮食
“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脏之葆。”(《吕氏春秋·尽数》)。之所以会有一日三餐的习惯,是因为每一餐都有着重要意义,大家都知道有句话叫“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晚上要吃少”,这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
在经过了一晚上的休息后,早晨胃内的食物早就已经排空了,没有了可供提取、消耗的能量供给,而早晨又处于身体机能逐渐旺盛的上升时期,需要较多的营养供给能量,因此,早餐不仅要吃,而且还要吃好;等到了中午,一来有了高质量早餐的基础,二来身体机能开始逐渐地减弱,要为晚上的休息做准备了,但是又还有下午的漫长时光,因此午餐就要吃饱;至于晚上要吃少,那是因为到了晚上身体快要休息了,各大器官也都会逐步进入休息时间,此时只需要少量营养维持基本生理的需求即可,因此只需要少吃一点就可以了。
虽说都知道每餐的重要性和意义,但是能做到的却很少:生活工作压力更大了,生活节奏变快了,夜晚的娱乐更多了,聚会聚餐更频繁了,不仅带来了心理上的紧张,也带来了生活作息的不规律,同时造成食物浪费。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有记载:“饱食即卧,乃生百病。”因为此时食物停聚在胃内尚未消化,导致胃中气血瘀滞,一来使脾胃功能受损,二来因气血运行受阻从而导致其他诸多疾病。故餐后宜散步活动,留给食物消化的时间,气血运行,有利于健康,所谓“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到底如何饮食才是健康的呢?简单来说:因人而异,不管是饮食的量还是食物种类的搭配,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消耗能量越多,对饮食营养的需求会多一些;消耗得少,那么所需就会少一些。饮食摄入应与自身消耗相匹配,二者是成正比的。
另外,由于脾胃功能的不健全和认知的局限,很多小孩存在“食不知饱”的问题,不能比较准确地判断自己是不是吃饱了,如果家长仍旧秉承着“多吃是福” “能吃代表健康”的观念,让小孩被动地摄入超过其身体所需的营养,会导致小孩营养过剩,这些“多余的”营养在体内堆积,最终成为肥胖、“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心脑血管疾患这些“富贵病”的后备队员。
从古至今,人们都希望通过养生之法达到健康长寿、无病无灾的效果,其实,真正的养生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