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节气的到来告诉我们,深秋已到,在此时节怎样养生保健,让自己能够健康快乐地工作生活?针对这些问题,中医学蕴含着丰富的养生保健智慧,秋季以收为主,大自然中阳气渐降,阴气渐升,温度、湿度变化急剧,故中医特别在意“秋养”。千百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秋季尤其是深秋季节,谨遵“秋养”古训,就能极大减少秋冬季传染病的发生。
深秋之季怎么养?下面为您介绍六个养生智慧。
智慧一:防秋燥
霜降过后,大部分地区气温下降,天气转凉。肺在五行中属金,与秋气相应,此时燥邪易侵犯人体而耗伤肺之阴精,故暮秋时节的调养,应在平衡饮食五味的基础上,适应气候燥、冷之变化,以收敛人体阳气、潜藏人体阴精为主。宜多吃甘淡滋润之品,既可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内能滋阴防燥,外能御寒暖身。
此时节,要适量多吃“三暖”:一是生姜。生姜属温性食物,可驱风寒,促进消化,温中散寒;二是蜂蜜。霜降过后,一个明显的气候特征是“秋燥”,蜂蜜含有滋润营养的果糖、葡萄糖和天然活性酶,对健康有很大益处。三是羊肉。羊肉性温而不燥,能够暖中祛寒、温补气血。此外,还应增加芝麻、豆类、菌类、乳制品等滋润食物,以及鸡、鸭、牛肉、鱼、虾、大枣、山药等食品,大枣百合银耳莲子羹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专家提醒,要尽量避免过食“寒性”食材,如生冷的瓜果、凉性蔬菜、贝类海鲜等。因气候干燥,身体缺水,在充分补水的同时,还要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智慧二:防秋冻
“春捂秋冻”应理性把握,适可而止。身体健康者能够适应“秋冻”,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强机体抵抗力,但老年人、儿童和体虚之人应警惕风寒之邪的侵袭。要多注意头部、颈部、腰部、膝部、足部的保暖。研究显示,在气温下降和空气干燥之时,病毒和细菌的致病能力增强。当气温降低后,人体上呼吸道的抗病能力会明显下降,因此,为了及时预防感冒,要适时添衣保暖。
霜降时节后,气温逐渐下降,很多疾病的发生会危及中老年人的生命健康,其中最应警惕的是心脑血管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据统计,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感冒后,90%以上会导致急性发作,因此要采取戴口罩等综合措施,积极预防感冒。
需要注意的是,在深秋之时,部分年轻人以裸露脚踝为美,从医学角度来看,这是不可取的。“脚是人体第二心脏”。脚踝距离心脏较远,在行走时随着足部肌肉运动、血管收缩舒张,把血液“泵”回心脏,所以双足与健康关系密切。由于双足位于肢体末端,血液循环较差,且足部脂肪层薄,血管分布相对表浅,热量散失较快,很容易受到寒冷刺激。中医认为,脚踝部有多条经络通过,风寒之邪易从经络侵袭人体,导致疾病丛生。故应特别注意脚踝保暖,以防“寒从足生”。
智慧三:适度秋眠
霜降过后昼短夜长,自然界中的阳气开始收敛、沉降。此时也是保养阳气之季,人们的起居时间应顺应时令早睡早起。早睡可使阳气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保证睡眠充足,还可以缓解秋乏。专家建议大家要睡“子午觉”,每日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为宜。
智慧四:宜秋练
霜降时节是锻炼身体的大好时机。接近大自然、吸收天地之精华,可增强体质,增强御寒能力,为即将到来的冬季做好体能准备。另外,运动还具有一定的“运化”作用,能收敛心神,促进人体各系统功能,使气血充盈,经络畅通,五脏安和,神清气爽。
专家建议,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只要长期坚持,必能受益;散步、爬山等都是很好的选择,特别是太极拳等传统保健项目,动作舒缓,柔中有刚,更适合中老年朋友。需要注意的是,秋练时要尽量躲避早雾,减少诱发呼吸道疾病的机会,最好选择气候适宜、空气质量较佳、阳光充足的时间段。多出去走走既可锻炼了身体,也能让人神清气爽。
智慧五:防秋郁
中医认为,秋季与肺脏相通,在五行中属“金”,忧愁最易伤肺。秋风肃杀,面对叶落草枯、花木凋零,人们往往容易触景生情,引起忧郁、伤感的情绪,产生“悲秋”之感。临床观察发现,秋季也是抑郁症高发季节。因此,防止秋郁情绪的发生,是深秋养生的一个重大课题。
秋季养生,重点在将人们的心志、肺和呼吸系统与秋的收敛之气相应。修养心志是抵御秋郁的最佳方法。培养高尚的情操,保持淡泊宁静的心境,怀着豁达乐观的心态,则不易受到秋季肃杀之气的影响。可以培养一些陶冶情操的小乐趣,比如以书为友,长期坚持学习,可达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境界。另外,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
智慧六:宜泡脚
霜降之后,尤当注重足部保暖,睡前可用热水泡脚。对于身体阳虚、气虚之人,可用艾叶、花椒、干姜等温热之品水煮沐足,能起到很好的温经通络、祛寒保暖的功效。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