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肿瘤专题肿瘤治疗正文

中医治疗肿瘤的五大法则

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总法则。治则的确立,是在整体观察和辨证论治指导下,对疾病的现状进行周密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的总的治疗原则。肿瘤的治疗原则,同样是在中医整体观察指导下,通过对肿瘤的病因病理发病等全面分析、判断、正确辩证后确定的。由于肿瘤本身的特殊性,故在治疗上,通常遵循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整脏腑、调整气血、三因制宜五大法则。

1.扶正与祛邪

扶正与祛邪是两大类治则。扶正即是调动机体的抗病能力,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加免疫系统的作用,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祛邪就是抑制、排除、消灭致病因素。《素问·通评虚实论》中的“精气夺则虚”《素问·三部九候论》中的“邪气盛则实”和《素问·三部九候论》中“实则泻之,”则是确立祛邪治则的主要理论依据。

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过程,就邪正关系而言,是正气和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邪正相争的胜负,不仅决定着疾病的发生,而且影响着疾病的进退,因而任何疾病的治疗都是为了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改变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从而有利于疾病向痊愈的方向转化。临床应用扶正与祛邪法则时,应认真细致地观察和分析邪正双方力量对比情况、邪盛于正衰之间的轻重缓急,然后决定扶正与祛邪两者的主次和先后。

从目前临床上看,关于疾病治疗中扶正与祛邪,一般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和做法。一种主张以祛邪为先,认为“邪能伤正”,“邪去则正安”。正如张子和所言:“若先论攻其邪,邪去则元气自复。”他认为,补虚扶正要有一个过程,缓不济急,故主张攻其邪,邪去正复。在肿瘤论治中,这种祛邪就是抗癌,抑制和杀灭癌细胞,消除癌块。当然,这种祛邪无疑具有积极治疗意义。另一种主张以扶正为主。所谓“养正积自除”。古籍文献中,对晚期肿瘤病人大多采用“补益气血,调理阴阳脏腑”以减轻痛苦,延长时间,带瘤生存。笔者认为癌症的病理特点在于正虚邪实,在其疾病的变化过程中,由于病情复杂,正与邪之间相互消长,不断变化。所以,在治疗上应把扶正与祛邪辩证地结合起来,依据癌症各个阶段的特点,正确认识扶正与祛邪的辩证关系。根据客观实际病情虚实而定攻补,即要看到祛除病邪的积极意义,如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对某些癌症的有效作用和积极意义,又要看到扶持正气也是祛邪的重要保证。要更好地接受各种治疗,就必须依靠人体正气。营养状况好、身体抵抗力强、后天脾胃消化功能好的患者,手术后的恢复将更快、更好,耐受放、化疗的能力更大,这就是扶助正气以驱邪外出。对于癌症患者,消除癌肿是治病之本,是最积极的治疗原则,这时的祛邪法对机体来说,在某种意义上也可看作是一种“补法”。

从临床上看,单纯补虚扶正是难以消除肿瘤的,片面强调扶正有时则会贻误病机。但若只强调祛邪抗癌,亦可伤正,造成病情恶化。所以在临床中,应根据病情的具体表现,患者的体质状况而区别对待,或以扶正为主,或以祛邪为主,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正如《医宗必读·积聚》所言:“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乏,则任受补。”对于癌症患者,一般而言,早期正气尚未衰,治则重在祛邪,同时考虑到补,采用大攻小补,攻中有补的原则。中期,癌肿发展到一定程度,机体正气日渐耗损,宜攻补兼施。晚期,正气不支,已不任攻伐,治疗采用大补小攻的措施,补虚扶正为主,祛邪抗癌为佐,借大补以增强病人体质,提高抗癌能力,小攻使肿瘤停止发展。另外应注意患者经手术、放疗后,肿瘤已控制或去除,机体受到一定损害时,治疗上应以扶正调理为主。但我们应看到,除早期病变手术彻底切除者外,往往余邪未尽,易于复发和转移,故仍以扶正与祛邪相结合的治疗为宜。肿瘤患者在放、化疗时,由于它们是主要的抗癌攻邪手段,所以治疗期间,最好适当配伍中、西医扶正调理措施,这些措施不仅可以尽量减少放、化疗反应,还可增加治疗效果。综上所述,临床肿瘤治疗的特点在于“调之使和。”既体现消除病理损害的“祛邪”的一面,又有恢复正常生理功能“扶正”的一面,真正做到扶正与祛邪的统一,始终抓住扶正环节,体现出扶正基础上祛邪的原则。

2.调整阴阳

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来说,即是机体的阴阳之间失去相对的协调平衡,从而形成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状态。调整阴阳是根据机体阴阳失调的具体状况,促使其恢复相对的协调平衡。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所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所以,调整阴阳,补偏救弊,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促进机体阴平阳秘是临床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同样亦是肿瘤临床治疗的基本法则。调整阴阳的方法很多,从狭义上讲即损其有余,补其不足;从广义上讲,由于阴阳是辨证的总纲,疾病的各种病理变化均可以用“阴阳失调”来概括,如气血不和、脏腑经络失调、表里出入与升降异常等。所以诸如解表攻里,越上引下,升清降浊,扶正祛邪等均属调整阴阳的范畴。适时调整阴阳变化,是治疗恶性肿瘤的关键。因为通过调整阴阳,可以改善机体内环境,使原来失衡的阴阳气血重新达到动态平衡,从而实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3.调理脏腑功能

祖国医学认为肿瘤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有着密切关系。因此,调理脏腑功能是中医肿瘤论治的重要法则之一。调理脏腑功能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调整某一脏腑的某种生理功能的亢进或衰退;二是调整脏腑之间生理功能的失调。由于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各脏腑之间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中医五行学说认为脏腑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即“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肝”。在正常情况下,这种生克制化的异常,疾病的传变,总不外乎五行之间的“相生”或“相克”的传变,临床上常有“母病及子”、“子病犯母”、“相乘”、“相侮”的病理变化。因此,在调理脏腑时往往不能单独考虑某一脏腑的某种生理功能失常,而应从各脏之间五行生克制化异常的实际情况出发,注意调整各脏腑间的相互关系,以控制疾病的传变,恢复机体生理功能的平衡协调。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理论,临床中形成了“虚则补其母”、 “实则泻其子”、“滋水涵木法”、“培土生金法”、“益火生土法”、“金水相生法”等治疗大法。肿瘤疾病病情复杂,病理过程中往往涉及多个脏器功能失调,所以治疗中更应注意各脏器间“五行生克制化”的关系,做到各脏之间的协同调理。如肝癌患者,临床上除肝脏自身病变外,还往往会影响脾胃而出现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纳少等。治疗中往往在治肝的同时,配以健脾胃、消导之品。正如《金匮要略》所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临床应用此法,每获良效。

4.调理气血关系

气和血,是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各有其生理功能,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古人云:“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当气和血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关系失调时,即形成气血不和的各种病变,正如《内经》所言:“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肿瘤的发生与气血失调有密切关系,从临床分析来看,气滞血瘀是肿瘤发生的基本病理因素。所以,调和气血,使气机流畅,血瘀得去,在肿瘤治疗中有重要意义。此外,肿瘤病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慢性消耗过程,主要表现为气血的亏虚,在临床中,大多数中、晚期癌症病人均有气血不足的征象。故在临床肿瘤治疗中,调整气血时尤应注意益气养血。气血得充,正气得复,则抗癌有力。

5.“三因”制宜

“三因”即指因人、因地、因时。“三因”制宜是指治疗疾病,必须从实际出发,即必须依当时的季节、环境,人的体质、年龄等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和确定适当的治疗方法。“三困”制宜在中医肿瘤防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因人制宜 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即“因人制宜”。

年龄:不同年龄的人其生理、病理状况和气血盈亏等均有不同,故治疗用药应有区别。正如《瘟疫论·老少异治》日:“凡年高之人,最忌剥削,设投承气,以一当十,设用人参,十不抵一。盖老年荣卫枯涩,几微之元易耗而难复也。不比少年气血生机甚捷,其气勃然,但得邪气一除,正气随复,所以老年慎补,何况误用也。亦有年高禀厚,年少赋薄者,又当从权,勿以常论。”

肿瘤为常见病、多发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从临床上看,以老年患者居多。正如《外科启玄》日: “癌发四十岁以上,血亏气衰…”说明年高之人,元气衰败,脏腑阴阳气血亏损,是形成癌症的基础。总之,年老之人患肿瘤,多以正虚为本,治疗中应详加注意。

性别:男女性别不同,各有其生理特点,治疗用药时应结合性别而区别对待。由于两性生理特点的差异,导致对不同病因的易感性及疾病类型的倾向性不同。在肿瘤患者上亦出现性别不同的特殊疾病,如女性特有的子宫肿瘤、阴道癌、输卵管癌等;男性特有的前列腺癌、睾丸癌等,其治疗以辩证为主,结合不同生理特点配以辨病亦很重要。

体质:体质有强弱与寒热之论,不同的体质状况,临床用药应有所区别。从临床上看,不同肿瘤不同证型的表现反映了其不同的个体体质,对临床辩治提供了客观证据。

(2)因地制宜 是根据地理特点,环境条件对机体和疾病的影响,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地质、地貌环境各异。由于地理条件及各地人们生活习惯的不同,所以,不同地区的人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特点也就有一定区别,并且还会出现某些地方病,故在确定治疗方法时,必须考虑“因地制宜”。《素问·异法方宜论》日:“…医之治病,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地势使然也。故东方之域,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肥厚,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故灸者,亦从北方来。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而食。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微针者,亦从南方来。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者,故导引按者,亦从中央出也。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病治之大体也。”说明了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其气候、居民条件亦不同,而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反应必然随之而异。故治病时,必须全面考虑这些因素,采用不同的治疗才能做到“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

从肿瘤发病来看,可以说其“因地”不同而高发现象很突出。如食管癌,1972年开展山西、河北、河南、北京等省市沿太行山区181个县市5000万人口范围内的食管癌调查与普查,发现食管癌死亡率为53. 96/10万人。死亡率较高的地区为太行山南段三省交界地带,由北向四周逐渐减低,大体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同心圆分布。高发地区,食管上皮增生的病人亦很多。再如肝癌,在江苏和广西的肝癌高发区进行肝癌的普查和防治研究,发现江苏某地1972年肝癌发病率高达54. 43/10万,占恶性肿瘤的首位。江苏省1974年标准化发病率为49. 17/10万;通过采用血清甲胎蛋白检查普查近50万人,发现许多阳性病人等。针对肿瘤这种因地而异的现象,对于“因地制宜”这种治则的运用就显得更为重要。一方面它为我们治疗提供了指导,另一个方面也为如何预防提供了方向。

(3)因时治宜 气候的寒温,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均有相当的影响。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气候对人体影响的特点,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即是“因时制宜”。因时制宜的运用与年月日节律相结合。

亚年节律的应用:治疗疾病必须先确立纪年的干支,掌握该年的大运司天、在泉、至气、客气等变化情况,用作立法用药参考。正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日:“先立其年以明其气,金木水火土运之数,寒暑燥湿风火临卸之化,则天道可见,民气可调,阴阳卷舒,近而无惑。”《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对每年司天、在泉、太过、不及、胜气、复气为病的治疗配伍作了具体论述。另外,在临床中,我们发现肿瘤转移的部位与亚年节律有一定关系。

年节律的应用:用药时应注意气之寒热。《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一般而言,秋天季节阳气潜藏,人体的肌肤腠理,亦随之而逐渐致密,此时若非火热之证,多慎用寒凉药物,以免耗伤阳气。春夏季节,阳气升发,腠理疏,对辛温解表药运用应掌握分寸。五脏补泻顺应五时规律。《素问·脏气法时论》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灵枢·顺气一日为四时》亦曰:“顺天之时,而病可与期。”

既然与四时五行相应,临床即可把握四时五行生克规律治疗五脏疾病。

日节律的应用:人体的气血随着月亮的盈亏而又盛衰的变化。临床可根据月亮的盈亏施以补泻。 《素问·八正神明论》曰:“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的时而调之。”否则,“月生而泻,是谓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月郭空而治是乱经,阴阳两错,真邪不别,治有留上,外虚内乱,淫邪乃起。”这种补泻原则亦适用于肿瘤治疗中。

日节律和趋日节律的应用:若能掌握选择时辰规律用药,对某些疾病能取得好的效果。据研究报道:肿瘤细胞具有不同的生物钟,癌细胞在上午10时生长最快,第二个生长高峰是晚上10~11时,正常细胞的生长高峰在下午4时。这一发现,为我们临床川药提供了依据。用针、用药时应注意四时气血的情况。

《灵枢·四时气》曰: “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秋取经腧,邪在脏,取之合。冬取井荥,必深而留之。”说明四时之异,取穴、手法各异。李东垣亦提出顺应四时以确定治则,曰:“凡治病本四时升降之性,汗下吐利之宜。”“夏宜汗”、“秋宜下”、“冬宜密”。

综上所述,三因制宜的原则从多个角度体现了中医辨证观、整体观。在临床中只有注意到这些问题才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咨询电话:010-87264942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中医治疗肿瘤的七大治法

下一篇:中药抗癌的五大特点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