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本病是先天后天因素合为而致。先天禀赋不足,如遗传缺陷、产伤、难产、出生时窒息等,导致明阳失调;后天因素为病毒感染、头部外伤、情志刺激、环境改变等,使其肝气郁结,痰火内盛,阴阳失调,阴不制阳,阳亢而动。古代中医文献中无抽动-秽语综合征病名的记载,但在《小儿药证直诀》、《幼科证治准绳》中有相似症状的描述,如“瘛疭”、“抽搐”等。根据中医辨证理论,可将其归于慢惊风、郁证、梅核气、肝风、风痰证范围。专家在大量临床工作中,对本病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抽动-秽语综合征当属“肝风证”,病本在肝、脾、肾三脏,以肾阴不足、肝风内动最为多见,所以患儿除抽动外,常见烦躁易激动,睡眠不安,大便秘结,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弦数,治以滋阴养血、平肝熄风为主,以大定风珠加减,常用药物生地、麦冬、麻仁、白芍、龟板、生牡蛎、阿胶、鸡子黄、甘草等。心神不定,惊悸不安加茯神、钩藤,血虚失养加首乌、玉竹、沙苑子等。与儿童多动症相比,本病为肾阴不足、肝风内动,以治肝为主,兼以滋肾、健脾、清心、安神,注意标本缓急,灵活变通。另外,本病还有肝亢风动证、痰火扰神证、脾虚肝亢证、阴虚风动证、风痰鼓动证等。本病的病程较长,一些患儿因感冒、紧张等可使病情加重,所以要守法宗方,随症加减,不宜用强镇之法使其一时安静。家长和患儿要有耐心,要长期用药,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儿童多动症与中医“心”病变的关系
《素问.灵兰秘典论》言:“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灵枢.邪客》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人的精神思维活动主要属于心的生理功能,五脏在心神的主导下,接受外来信息,作出相应的外在语言、动作、行为发生变化,故儿童多动症主要是以心为主的兼及肝、肾、脾等脏病的病理变化。《灵枢.本神》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住血脉,藏神为智意之源,心的生理功能正常,则人的意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反之,若思虑劳倦,久病气血虚弱上及于心,致心气不足,心阴虚弱,神失所养,可出现神志飞扬不精神不专心、反应迟钝、健忘等症。另外,心属火,为阳脏,以动为患,而小儿生机旺盛,阳常有余,心火易亢,临床易出现心阴不足,心火有余,心神不宁的病理改变。
儿童多动症与中医“肝”病变的关系
肝为刚脏而性动,主筋藏魂,其志怒,其气急,体阴而用阳。肝主人体生发之气,肝气生发则五脏俱荣。小儿发育迅速与肝关系极为密切,有肝常有余的生理特点。若久病耗损致肝体之阴不足,肝用之阳偏亢,则可在性情偏拗、冲动任性、动作粗鲁、兴奋不安等脾气有余之家。 《灵枢.本神》中云:“肝藏血,血舍魂”。若肝血不足,则魂不守舍,而出现梦呓、梦游等症。肝主疏泄,若肝气疏泄不利,条达失宣,气机失调,则气血紊乱,或淤滞不爽或亢而为害,均可导致急躁易怒等症状。
儿童多动症与中医“脾”病变的关系
脾属土,为至阴之脏,其性静,藏意,在志为思,脾主运化,为气血气化之源,后天之本。小儿脾常不足,若喂养摄护不当或疾病所伤,均可影响脾之运化,脾失濡养则静谧不足,可表现为兴趣多变,做事有头无尾。言语冒失,心猿意马,虽能自悟而不能自制,肝动脾静,肝为脾之主,脾受致于肝,两者含“动静互制”之义。如脾土不足,则土虚木旺,亦可出现性情冲动、任性、动作粗鲁、兴奋不安等肝阳偏旺之症状。
儿童多动症与中医“肾”病变的关系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开窍于耳。肾为水脏,水中有“六阳”,能化气而产生生命。水气潜行地中,为万物受命之根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