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圆也叫元宵,北方吃元宵一般是大年十五元宵节,吃了元宵才出门闯世界。老成都过年吃汤圆有的是在大年三十的晚上,不少讲究的人家则在正月十五吃汤圆。过去不少人家里穷,但无论怎么穷,汤圆是一定要吃的。小时候过年,听老辈子讲过年最重要有三件事:放鞭炮、洗脚、吃汤圆。放鞭炮是为了驱邪避灾,赶走凶恶的“年”神。三十晚上洗脚那是为了保证在来年有吃有穿。随时能被人请客吃饭的人,用很成都的话讲叫做:脚板是洗干净了的。这第三件事吃汤圆,一般在大年初一或正月十五的早上吃汤圆,表示新年团团圆圆,图的就是个好彩头。
正月十五那天,老母亲就烧上一锅水,一边搓汤圆,一边等水开了倒进锅里煮。煮汤圆有窍门,看汤圆浮出水面就是熟了。吃汤圆也有讲究,一般都是吃双不吃单。比如两个叫成双成对,四个叫事事顺利,六个叫六六大顺,八个叫发财进宝等等,以此类推。吃汤圆其实就是图个吉利,要的就是在新年开始的时候讨个好彩头,中国人求的就是一个好运气。有一年请英国老师跟我们一起过中国年,吃汤圆的时候好奇得要命,怎么也琢磨不透汤圆馅是如何包进去的,一个劲地高喊“神奇啊,神奇”。
记得小时候吃汤圆很不方便,包汤圆用的糯米要到年底才供应几斤。等排队买到糯米后,先要将糯米用水泡上一夜,然后用石磨碾成浆,滤干水分后才是糯米粉。小时候不知道生活的艰苦,看见大人推石磨碾糯米觉得很有趣,总是闹着要推磨,好容易推了几圈就觉得手累得够戗。后来生活好点了,粮店开始出售一些袋装的汤圆粉,才免去了大家推石磨碾米粉的艰辛。据说包汤圆最好的米粉是江安的磕粉,包出来的汤圆又黏又白,吃起来很有劲道。不过那个时候磕粉供应非常紧俏,市面上根本看不到。为此,我还在上世纪80年代跟随拉磕粉的汽车跑了一趟江安县城,并利用师傅们拉关系走后门的时节转了县城,看了大名鼎鼎、抗战时期内迁在此的国立江安艺专遗址。
家户人家最早包汤圆用的馅是红糖或自家用白糖和猪油混合成的馅,一般都比较甜。讲究点的人家在馅里加点芝麻和花生,吃起来就特别香。条件好点的人家也有在汤圆里面包肉馅的,那个油油的味道很像崇州名小吃叶儿粑。长大以后我曾在广州吃过低糖红豆馅的汤圆,味道也不错。改革开放以后,赖汤圆、郭汤圆等成都著名的老字号汤圆馆子开始批量生产袋装的汤圆馅,常见的有黑芝麻、玫瑰、冰桔、豆沙馅,那个时候不少单位作为福利发给职工过年包汤圆用,即使拿来送礼也很有面子。前段时间看流沙河先生写的《芙蓉秋梦》一书中曾撰文:“……汤圆一碗四个,馅各不同,皆溢鸡油香味。铜碟盛白糖和芝麻酱各半,另外加钱。店堂有木楼,上面搓汤圆,系铃绳盘缒下楼,然后下锅煮。店堂窄,不得不如此。那时赖汤圆在总府路,日本投降后,外省学生返故乡前,在街边吃醪糟汤圆(下江人称酒米丸子),说再见吧,成都。”关于当初赖汤圆生意之兴隆由此可见一斑。
现在生活方便了,想吃汤圆的时候在楼下的超市就能买到不少品牌的速冻汤圆,馅的味道也不错,省去了我们包汤圆的麻烦,也让我们在品尝着汤圆的美味时回想儿时过年的那份味道,回想那份亲情、那份久违的思念。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