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子痈是指皋丸及附睾的感染性疾病。中医称睾丸和附睾为肾子,故以名之。子痈分急性子痈与慢性子痈,两者都有睾丸或附皋肿胀疼痛的特点。《外科全生集》云:“子痈,肾子作痛而不升上,外观红色者是也。迟则成患,溃烂致命;其未成脓者,用枸橘汤一服即愈。”
急性子痈急性发病,睾丸或附皋红肿热痛,并伴有全身热证表现;慢性子痈多继发于急性子痈后,或并发于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精囊炎,仅表现为睾丸或附皋的硬结,微痛或微胀,轻度触痛等。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睾丸炎、附睾炎(包括腮腺炎性皋丸炎)。
【病因病机】
肝脉循会阴,络阴器,肾子属肾。子痈的发病与肝肾有关。
一、湿热下注外感六淫,如坐卧湿地,郁化湿热;或过食辛辣炙博,湿热内生,湿热下注肝肾之络,结于肾于,阻隔经络,凝滞气血,郁久则热胜肉腐。或因不洁房事,外染湿热秽毒,郁滞化火成脓,脓腐肉溃,经精道逆传肾子,浊毒壅结而成。亦有跌仆挫打,肾子受损,络伤血瘀,瘀久化热,腐化血肉,终致酿脓,发为本病。
二、瘟毒下注时毒痄腮余毒未尽,邪毒从胆经传人肝经,壅结肾子而发。
三、气滞痰凝情志不畅,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结,经脉不利,血瘀痰凝,发于肾子,延成硬块,则为慢性子痈。
【诊断】
一、急性子痈附睾或睾丸肿大疼痛,突然发作,疼痛程度不一,轻者仅有不适,重者痛如刀割,行动或站立时加重。痛域可为局限性,也可沿输精管放射至腹股沟、宜肠及下腹部。伴有恶寒发热,或寒热往来,食欲不振,口苦,口·渴欲饮,尿黄,便秘等全身症状。附睾或睾丸拒按,触摸时痛觉敏锐,触痛常传导至患侧精索附近的下腹部。化脓性急性子痈溃脓后疼痛程度减轻,但脓毒波及阴囊,可引起阴囊红肿,甚至化脓,脓肿自溃或切开引流后,脓出毒泄,症状消退迅速,疮口容易愈合。
因外伤瘀血引起者,有明显外伤史,初起肿痛较剧,但全身症状不显,以后仅有皋丸、附睾肿硬隐痛。如因继发感染,才会出现阴囊红肿和全身发热。
痄腮并发的子痈(腮腺炎性睾丸炎),多在痄腮消退后又突然发热,同时皋丸肿痛,一般不会化脓,病程多为7—10天。
二、慢性子痈临床较多见。大部分慢性子痈无急性子痈病史,但常伴有邻近性腺的慢性感染,如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精囊炎。患者常有阴囊疼痛、发胀、下坠感,疼痛可放射到下腹部及同侧的大腿根部。检查时可触及附皋增大,变硬,有结节,伴轻度压痛,同侧输精管增粗。
【鉴别诊断】
一、睾丸扭转睾丸扭转所引起的阴囊内剧烈疼痛,并放射至腹股沟或下腹部,局部压痛,与急性子痈很类似,但睾丸扭转的发病过程更为急骤,常有剧烈运动或阴囊损伤的诱因,疼痛呈绞窄状,无发热。托起阴囊可使疼痛加剧(子痈则减轻)。阴囊触诊检查发现睾丸上移或呈横位,可扪及精索呈麻绳状扭曲。
二、子痰附皋有痛性肿块,但自觉疼痛轻微,仅有触摸时感觉隐痛。同时,子痰一般为慢性病程,常有结核病史,易出现局灶性冷性脓肿,溃破,窦道形成,病灶与阴囊壁层粘连,输精管增粗,或形成串珠状结节。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湿热下注多见于成人。皋丸或附睾肿大疼痛,阴囊皮肤红肿,皱纹消失,掀热疼痛,少腹抽痛,局部压痛明显,脓肿形成时,按之应指;伴恶寒发热;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分析:湿热下注肾子,气血壅阻,经络不畅,故见睾丸或附睾肿大疼痛,阴囊皮肤红肿,皱纹消失,掀热疼痛,少腹抽痛,局部压痛明显;热盛肉腐,则局部形成脓肿,按之应指;正邪相争,营卫不和,故见恶寒发热;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方药:枸橘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