蛊,亦称蛊毒、蛊病,甲骨文作"*",像多虫同畜于器皿形 。《说文·蛊部》曰:" 蛊,腹中虫也。"《赤水玄珠·虫蛊》云:" 蛊以三虫为首。......彼蛊证者,中实有物,积聚已久,湿热生虫。"《诸病源候论·蛊毒候》则载:" 多取虫蛇之类,以器皿盛贮,任其自相峻食,唯有一物独在者,即谓之为蛊,便能变惑,随逐酒食,为人患祸。〈周易正义〉卷三引诸氏云:" 蛊者,惑也"。故蛊病应有三类: 一为感受自然虫毒病邪而发,二为中畜蛊之毒而发病,三则是指流传于古代 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极为神秘的蛊道巫术。前者是指感受蛊毒病 邪而致虫毒结聚脏腑、阻滞经络而出现面目青黄、心腹切痛、吐血下 血、头痛腹泻等一系列症状的病证。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认识的血吸 虫病、重症肝炎、肝硬化等病证。二者则是指中了人为毒药所引发 的一系列诸如腹痛腹泻、昏迷甚或死亡的病证。而后者则是由于社 会生产力低下,人们对蛊充满神秘感和恐惧感,导致心理或生理不 正常而患病。历史上,蛊病在壮族地区甚为流行,历代史志、文人笔 记、医学典籍及民间传说多有散在记述。由于历史上壮族只有自 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统一的文字,而相关的壮族文献资料中也缺乏 有关蛊毒的文字记载,直到隋唐后,文献中才出现有记载壮族蓄蛊 的材料。本文试图通过对诸多相关的医史资料、汉文史料及民间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对壮医蛊毒的认识源流及医疗实践的发展情况 进行梳理,以期能让人们对壮族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较为全面 和认识,为今后的临床运用和理论研究提供参考,并以此就教于各专家、同道。
一、壮族医药的历史源流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其中分布在广西的有一千四百多万人,主要聚居在南宁、百色、河池、柳州等四个地区 。
考古资料业已证实,广西曾经是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 壮族先民自远古以来就生息繁衍在广西地区。 1956 年在来宾县麟麟山盖头洞发现的"麟麟山人"化石,1958 年在柳江县通天岩发 现的"柳江人"化石,都属于旧石器时代距今约五万年左右的人类 化石。以"柳江人"化石的体质特征来说,正与今天壮族人的体质特 征相似 。而近年来发现的"*皮岩人"、"灵山人" 、"荔浦人"等新 石器时代原始人化石也皆是壮族人的远祖代表。这表明今天的 广西壮族是由"柳江人"和居住广西同"柳江人"一个时期的人类擎 繁而逐渐形成。
民族史和民俗学的研究告诉我们,有文学记载的壮族先民,可 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激族和"百越"。楼人有文身、凿齿、楼居、悬棺 葬、使用铜鼓、善用舟梅、迷信鸡卡等风俗习惯。而"百越"的各个支 系,包括活动在广西北部地区的"西阪越"及活动于广西西南部的" 骆越",也大都有这些风俗习惯。" 壮为旧越人"," 就事实而论,两粤初的土著确系壮族",在不同的时期,壮族古代分别有西固、 骆越、乌浒、但、僚、憧、土等不同称谓。"到一万几千年 前,壮族先民的足迹已遍及岭西",这是近、现代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结论 。正是这些先民,用他们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在生产实 践和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创造了丰富的包括壮族医药在内的民族文 化。从大量的考古资料和史料中,不难发现壮族先民在蔓草荒烟痒 房丛中所走过的足迹。
通过考察柳州一带旧石器时代的"柳江人"遗址、"膜麟山人"遗 址,南宁新石器时代的贝石遗址以及桂林的航皮岩遗址等各个文化 层次,我们发现壮族先民在渔猎采集生产活动中所使用的工具先后 有砍砸石器、刮削器、尖状器、石片、骨器、骨针以及陶器等,与当今壮医所运用的各种医疗用具显然有嬉递之迹。 壮族先民由能取 火进而烧制陶器,开始熟食,由采食植物进而识别百药,服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