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民族医药瑶医正文

瑶医的特殊病因包括哪些?

(一)痧气

痧气是瑶族地区一类常见病因,易感于夏秋季节。痧气包括两种,一种是有传染性的,另一种是非传染性的,传染性痧气指感受秽浊不正之气或暑浊之气,而非传染性痧气指感受的暑湿之气。

人体于夏秋二季感受传染性痧气以后常自觉身体酸累疼痛,或胸闷腹痛,或呕吐腹泻等,严重者还会有神志不清等临床表现。感触秽浊不正之气可致腹痛、吐泻,表现为先发吐泻后见腹痛;感受暑浊之气,则先发心腹绞痛而后见吐泻;心昏闷,痧诞胶结者,从伤暑伏热痧发者多;遍身肿胀、闷痛能忍、四肢不举、舌强不言者,从寒气郁为火毒痧者多,相当于现代医学急性食物中毒、胃肠型感冒、中毒性菌痢等,有一定的传染性,故又称痧疫、痧秽、痧痢、痧胀等。

(二)瘴气

瘴气是古代瑶族地区的常见病因。感受瘴气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体痛、胸腹痞闷、腹胀痛、寒热往来、食欲不振,重则突然昏仆、失语、脱发等。“瘴”可理解为一种毒气的名称,《诸病源候论卷十瘴气候》云:“假令宿患瘴热,今得瘴毒,毒得热更烦,虽形候正盛,犹在于表,不未入肠胃,不妨温而汗之”,将瘴气列为一种毒气来认识。《诸病源候论卷十一山瘴疟候》记载:“此病生于岭南,带山瘴之气。其状,发寒热,休作有时,皆由山溪湿毒气故也。其病重于伤暑之疟。”指出“瘴”是形成于“山溪渠岭”之间的一种具有传染性的“湿毒之气”。《时病论瘴疟》云:“瘴疟之症,岭南地方为多见也。乃因天气炎热,山气湿蒸,多有岚瘴之毒,人感之……”指明“瘴”即“湿热毒气”。

关于瘴气的形成原因,《证治准绳疟》指出“瘴疟挟岚瘴溪源蒸毒之气致然也”。《症因脉治卷四外感疟疾》曰:“瘴疟之因,山岚溪涧,湿毒蒸酿之处……”可见,瘴气的发生与自然环境、气候特点密切相关。瑶族地区气候炎热,多雨潮湿,是瘴气形成的主要原因。

(三)蛊

蛊,也是古代瑶族地区的常见病因之一。古代瑶族地区有“蛊毒之乡”之称,清代谢云修的《义宁县志》与杨家珍的《天河县乡上志》均存灵香草能辟“蛊”的记载。

“蛊”字与医学有关的主要有三种含义:(1)与“鼓”、“胆”相涵,即指“鼓胀、积聚”一类难治性腹部胀大的病症。《素问玉机真藏论》篇云:“……弗治,脾传之肾,病名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日蛊,当此之时,可按可药。”《灵枢热病》曰:“癃,取之阴跷及三毛上及血络出血,男子如蛊,女子如蛆,身体腰脊如解,不欲饮食,先取涌泉见血,视上盛者,尽见血也。”《医宗必读》有:“蛊胀者,中实有物,腹形充大,非虫即血也。”《证治要诀》云:“蛊与鼓同,以言其急实如鼓,非蛊毒之盛也。”《肘后备急方卷四》:“若惟腹动漫水声,皮肤黑,名日水蛊。 ”(2)一切可以毒人而不被人知道的毒物。从人中“蛊毒”后的表现来看,与一些食物中毒颇为相似。《本草纲目》载:“悔师方云,凡中蛊毐,或下血如鹅肝,或吐血,或心腹切痛,如有物咬。不即治之,食人五脏,即死。欲知是尽,但令病人吐水,沉者是,浮者非也。”《续名医类案》云:“生甘草五钱,煎汁半杯温饮之。人咽即吐,初中蛊毒人腹未久,其虫未生,得吐即出矣。如恐未尽,再煎五钱服之。加麻黄半盏更妙。”又云:“食不接醋,蛊不人肚。又肘后方云,马兜铃藤能逐蛊从小便出,用至十两,水一斗,酒二升煮开,分三服,不痊更服。”从临床表现到处理原则,再到预防措施,均与食物中毒相近。《本草纲目》载:“吉利草类石斛根类芍药。吴黄武中李误以罪徙合浦。人境,遇蛊。其妈吉利取此草解之。遂以为名。”不难看出,此处“蛊”,可能是一种毒虫叮咬的病症。《续名医类案》载:“蛊毒在上,则服升麻吐之;在腹服郁金下之,或合升麻郁金服之,不吐即下。李侍郎寿,初为雷郡推宫,鞠狱得此方,活人甚多。”与现代治疗各种中毒病症的方法是一致的。(3)以蛊虫制作的毒药。广西地方志书《岭外代答》、《桂海虞衡志》、《赤雅》等书对瑶族地区的蛊毒均有记载,认为蛊是将许多虫蛇之类置于一个容器中,任其互相唤食,直到最后只剩下—虫或蛇,就叫做蛊,人为地将盛置于食物或其他器物里,使人发生中毒,就叫做“中蛊”,有急蛊与慢蛊之分,其症状为“归或数日,或经年,心腹绞痛而死”,“或腹中绞痛,或吐逆不定,面目青黄,老者指甲紫黑。”

(四)毒

毒为瑶医学中常见病因和多发病因之一。瑶医对病症名称的命名也多以毒来命名,如痧毒、瘴毒、痒毒、湿毒、风毒、蛊毒、寒毒、热毒、无名肿毒等。瑶族地区是一个多毒的环境,毒药、毒虫、毒蛇、蛊毒、瘴毒很多,特别是古代,中毒的发生很常见。《岭外代答》日:“广西妖淫之地,多产恶草”。最早关于瑶族毒药之说可见丁晋代张华《博物志》,说:“交州夷名日俚子,俚子弓长数尺,箭长尺余,以焦铜为铜,涂毒药于镝锋,中人即死”。记载了瑶族先民用毒制成箭,用于军事和狩猎,用毒药毒人,使人死、致伤、致残。瑶族地区毒药很多,据广西地方文献和中草药普查的资料记载有砒霜、铅粉、鸦片、苦刎、羊角扭、断肠草、野菊、曼陀罗花等。

(五)风

瑶医认为十病九因风,揺族民间有72种风症之说,风可分为血风、气风。风又多指以抽搐昏迷为主症的一类病症。其分类为:按发病表现、抽搐姿势不同分为鸡爪风、撒手风、看地风、弯弓风、地倒风等。按兼症不同分为水泻风、黑沙风、肚痛风、夜啼风、呃逆风、胀风、潮热风、昏迷风、迷风、迷魂风等。按发病时声音不同分为羊风、马风、鹦鹉风、母猪风等。依动物类别命名的有老鸦风、鹊惊风、蛇风、羊癫风、癫猪风、鹭子鸦风、鱼口风、蚂虫风,马蹄风、鲫鱼风、螺蛳风。此外,还有寒风、五鬼风、散惊风、乌缩风、虎风、内吊风、天吊风、缩沙风、冲风等。肝惊风疾病有失魂症(惊恐症)、舌伸不缩。风湿类病有关节痛、风湿病、腰风湿。心风类病有心脏歪(癫狂)、疯手、疯脚、疯气病。肾风类病有产后风、头风、绣球风。儿科惊风类病有月家惊、夜啼惊、脐惊风、胎惊、乌鸦惊、天吊惊、潮热惊、鲫鱼惊、膨胀惊、脐脚惊风、鸡犬、惊风、扭筋缩惊风、月盆惊风、肝痛惊风、夜眼惊、跌倒惊、眼迷惊、岩鹰惊、大惊风、反爪惊、翻水惊、摆脑惊、脚惊、手惊、客麻惊。

(六)痨

瑶医认为痨乃劳也,其意有三:一是劳伤五脏而致“亏”;二是劳人伤神、缠绵难愈;三是虚劳损精、虚火妄动。常见致病为奶痨、肺痨、肾痨、心痨、肝痨、脾痨、色痨、血痨、月痨。肾精痨,指以肾虚精不固的精泄为主要病因的疾病,有夹色、阴缩、缩阳、遗精、阳痿、早泄。

血痨,指以血运异常,血液外溢的疾病,有脉漏、吐血不止、砂淋、便血、尿血。血虚病,有少白发、脱发。

脏腑虚痨,指以虚损为主的疾病,有五脏虚证、肝虚、心虚、脾虚、肺虚、肾虚、气虚、血虚、上部虚、中部虚、下部虚、骨痨、肺咳痨。咳类疾病有咳嗽、伤风感冒、哮喘、肺痨病。肝黄痨,有起黄(黄疳)、黄肿病(钩虫病)、肝炎。

(七)瘟

瘟疫致病,具有流行广泛(传染性),发病急剧,变化迅速,病情险恶等特点,属时令之气,不分季节。与普通的外在致病因素,如风、寒、湿、热相比,其病邪毒气更甚,常夹秽浊之气,故其致病作用更强,病情更加险恶。一人得病,全家相互传染,不论男女老幼,不论年龄大小,并且症状颇为相似;一家为患,全寨皆相染易,甚至产生灭门之灾。均说明瘟疫为病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八)

瑶医认为虚不是一个外在于人体的病因,除了人之外,外界不存在有虚这种病因,它实际上是--种人体内部演变的病因,虚本身可能是一个结果,有导致虚的外在原始原因,可是虚一经在人体内形成,又可以导致许多继发性疾病,所以有“虚可致白病”的说法。虚一般不是一个先在的、外在引起的客观病因,而是人体内的一种状态,是在其他原因作用下导致产生的结果。这种结果一经形成,可以以病因的形式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所以瑶医治虚是重要的问题。在疾病分析上,在追溯不到虚的原始病因时,它本身就是个直接病因。所以,人们在对虚进行病因分析时,不冉是探求它的最原始原因,而是把它作为一个现实的病因。因此,瑶医认为虚的形成不必太追问它的原始病因,治疗时可直接指向虚的本身。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瑶医学的病理有哪些?

下一篇:瑶医学目诊之眼胞诊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