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民族医药蒙医正文

独具特色的蒙医药

蒙古医学是蒙古族劳动人民在与疾病的长期斗争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总结,是祖国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东方医学的组成部分。

蒙古族自古以来以游牧为主,世代居住在高原寒冷干燥的自然环境中,生理体质基本适应了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同时也罹患各种寒性疾病。他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了大量适应本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医疗保健知识,并逐步形成民族医学体系。

历史沿革

12世纪以前的蒙古族,以游牧为主,狩猎为副,兼营原始手工业。居住分散,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其医药也处于萌芽状态,是蒙医蒙药知识的积累阶段。蒙古族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了适应当地风俗习惯、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的医药卫生及保健知识。蒙古人非常讲究环境卫生的同时也特别注意饮食起居。如适当食用奶食、肉食、肉汤之类便可以起到滋补、防病、治病作用;倒垃圾有指定地点;严禁在水井、挤奶场、羊圈附近大小便;出门在外,只用自己携带的碗、筷和刀具,以防止疾病的传染。蒙古族人相信火能净化万物,感觉不洁时便用火加以消毒。蒙古族人还喜欢燃烧香料来对其住宅加以消毒。


蒙医治疗器具灸炷模

在医疗技术与医疗器材方面。从一些被发现的石针及青铜针来推断,蒙古高原上的先民们很早就学会了针刺疗法。据中医学经典《内经·异法方宜论》及《四部医典·本续》等文献相关记载,蒙医灸疗法也是在这个时期被蒙古人所利用。除此之外,受蒙古人从事的畜牧业和狩猎业的影响,积累了丰富的正骨术、推拿术及酸马奶疗法等技术。

蒙古人利用植物治疗疾病,具有最初的方药知识。有关古典著作中记载了蒙古地区的特产药用寄生植物——肉苁蓉。拉施特的《史籍》中记载居住在鄂毕河上游森林中的“兀刺速惕、帖良古惕和客思的迷,这些部落熟悉蒙古药剂,以蒙古方法很好地治疗疾病而闻名于世”。唐朝医学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记载了匈奴人用的祛寒丸,这种丸是由桂心、干姜等四味药配制的蜜丸 ,叫“匈奴露宿丸”,反映了蒙古及蒙古地区的古代北方民族很早就有了相当先进的方剂知识。这个时期的医药学知识,成为后来蒙古医学形成和发展的起源。

13至16世纪随着蒙古汗国的建立和扩张,蒙医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临床经验也进一步丰富。蒙古医学的核心学说寒热对立统一的辨证学说产生,形成了初步的医疗理论及古代蒙医学。早期的针刺疗法、灸疗法、骨科和外伤治疗、饮食疗法、酸马奶疗法以及药物学知识,都有了新的发展。而且这个时期开始有了尸体解剖方面的研究,开始使用皮疗术、蒙古正脑术等特色疗法,并有饮食营养学专著问世。1330年元朝太医忽思慧用汉文编写了《饮膳正要》,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较完整的营养学著作。

药物方剂方面。据史书记载,1226年蒙古军队中瘟疫流行,曾用大黄治愈。13世纪开始,随着蒙古族同国内各民族和阿拉伯、中亚及欧洲各国的交往及通商,内地和国外的一些药物进入蒙古地区。蒙古高原的特产肉苁蓉等药物也输送到内地和国外。在元代,有大量的药材从波斯和中亚入蒙古大国。1292年,在上都成立了“回回药物院”,其专用的“回回药方”一书共34卷,编入大量的阿拉伯药方和医疗经验。后来蒙古医学家官布扎布著《药方》一书,收载了印度、西藏、回回、汉医药物和验方。说明当时蒙古医药学在国内外的交流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在这个时期,蒙医药吸收了印度医学理论。14世纪的著名翻译家希拉布僧格,曾将印度经典《金光经》译成蒙文,传播于蒙古地区。该书第二十四章是阿尤吠陀医学理论指导——四大元素(土、水、火、风)及气、胆、痰学说的简要论述,这对蒙医理论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这个时期,随着蒙古汗国及元朝同欧洲各国之间的交往,阿拉伯医学、意大利的医疗经验,也开始传入蒙古地区,蒙古医学从中吸取了适合本民族和本地区特点的医疗经验,丰富了其内容。12世纪时,蒙古族医学也曾受到畏吾医学的影响(回鹖在蒙元朝成为畏吾或畏吾儿)。与此同时,蒙医骨伤科、蒙古灸等医疗经验也传入中原地区和西藏、新疆等地。成吉思汗规定的“扎撒”(法令)里有“免除医生赋税”的条目。1206年前后,蒙古军中设有军医,专门负责战伤外科。由此可见,当时的蒙医不仅在数量上增多了,而且有了很高的社会地位。在这个时期,蒙古族医学成为具有初步医疗理论,具有丰富医疗经验的古代传统蒙医学。

16世纪以后,蒙古族经历了明末到清朝的封建社会和1840年以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蒙古地区在经济方面形成了以牧为主,半农半牧并有适当手工业的多种经济的地区。文化方面也由于同许多民族的交流,其文化也称多元性质。古代蒙医学在这个阶段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大量吸收印度医学和藏汉等兄弟民族的医学理论和经验后,发展成为具有系统理论、丰富经验的独具特色的近代医学。

16世纪末以来,以四大元素(土、水、火、风)学说为指导,气、胆、痰理论为核心的印度医学专著《医经八支》和藏医《四部医典》传入蒙古地区后,蒙古医学得到丰富和提高。在蒙医学发展到现代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学术派别,各派著术立说进行学术争鸣,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蒙医学家。从学派来讲,主要形成了传统蒙医学派、藏医学派及近代蒙医学派等三个派系。

这个时期是蒙医药学发展史上的极盛时期。医学教育在家传和师承传授方式的同时,也有了专门的蒙医学校和蒙医学院。这些蒙医教学机构大都存在于较大规模的寺院中,通称为“满巴拉仓”。

第一届国医大师苏荣扎布

蒙医学在原有的古代传统蒙医初步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了阴阳学、五大元素(土、水、火、风、空间)学以及印度和藏医理论精华,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断整理提高,形成了以“气、胆、痰”学说为主要内容的理论体系。有阴阳、五大元素学说、寒热对立统一学说、三素七秽学说、六因辨证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等内容。其中的六因辨证学说是根据病因进行辨证分析的理论;脏腑经络学说是按病位做辨证的理论;而寒热对立统一学说是辨证总纲。这些学说不仅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也是解释人体生理功能的理论基础。

近代蒙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临床经验的总结提高,促进了临床基础分科及专科研究。近代蒙医学的临床分科为内科、骨伤科、瘟病、传染病、妇科儿科、皮肤科、五种疗法、五官科等。基础分科为理论基础(包括诊断)、药理、方剂学等,各科专著也陆续出现。

16世纪以后的400余年的历史时期,蒙古医学在古代蒙医传统医学的基础上吸收了汉、印、藏等兄弟民族医学精华,并在实践中不断整理提高,发展成为具有系统理论和丰富民族特色的近代蒙医学。

理论体系

蒙医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治疗方法和用药理论,并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这为蒙医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蒙医药学以自然哲学观点解释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统一、整体、辨证的观点来认识机体生理、病理过程。其理论基础为三根、五元、七素及六基症学说。

蒙医药学认为,三根七素是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能量与物质基础,并且也是产生一切疾病的根本因素。人体只要使三根七素保持相对平衡状态,就能进行正常的功能活动,如果三根出现偏盛、偏衰等反常状态而失去平衡,机体就会产生疾病。为了保持这种平衡,平时就必须注意合理调配饮食、起居。因此,蒙医把饮食和起居也列入治疗疾病的四施(即饮食、起居、药物、外治)内容。

优势病种

蒙医药学优势病种主要有:脑血管病疾病(如萨病)、血液病、骨伤疾病、脑震荡、妇科疾病、失眠症、慢性疲劳综合征、软组织损伤、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

特色技术

蒙医药学治疗强调“求本”“扶正祛邪”“调理三根”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等治疗原则,采取以药物、外治、饮食起居等多种疗法相结合的综合性治疗手段。


蒙医温针疗法

除药物治疗以外,蒙医技术还有灸疗、放血、针刺、正骨、震脑、冷热敷、蒙药浴、马奶酒疗法、天然温泉疗法等。

蒙医药学对疾病进行治疗的方法大约可分为三种,即营养方法、削弱方法和手技方法。所谓“营养法”,就是通过饮食调节,增强病人的体质,使失衡的三根,重新得以平衡的一种治疗方法。所谓“削弱法”,就是通过服用泻下、催吐等药物,削弱希拉,使赫依相对得到滋补,从而重建体内三根平衡的一种治疗方法。所谓“手技法”,其实就是用手法技巧治疗器官移位,肢体挫伤和断裂等的一种外治疗法。饮食、药物、外治,再加上起居,这四个方面的治疗方法,在传统蒙医学著作中,又被称为“临床对治四施”。

药物特点

蒙古草原上和森林中生长着丰富多样的药用植物,蒙古族人民在同大自然和疾病的斗争中,用这些药用植物来治疗内科疾病和骨折、外伤,积累了不少的药物学方面的知识。

蒙药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分布广。其主要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和矿物,且以植物药为主。目前蒙药的品种已多达2200余种,较为常用的药为1300余种。其中可分为植物种子、果实类、花类、根及根茎类、全草类、茎叶类、皮类,其他动物类及矿石类等种类。据有关文献统计,目前较为常用的蒙药中,蒙医常用药有450余种,蒙医专用260余种,内蒙古自治区自产药材占30%,以清热药、祛巴达干药、抑赫依药、祛黄海水药物为主。还有驱虫药、促使热疾成型的药物、粘药、

咨询电话:010-87264942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蒙医中医医疗服务网络日趋完善

下一篇: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