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细胞IWBC或LEU)
单位:个/升(个/L)。
正常值: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0)×109/升。儿童随年龄而异,新生儿为(15.0~20.0)×109/升;6个月~2岁为(11.0~12.0)×109/升;4~14岁为8.0×109/升左右。
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二、白细胞分类(DC)
单位:百分比(常用1.0表示100%)。
正常值:
1、嗜中性粒细胞(N):成人0.40~0.75(40%~75%),儿童0.30~0.65(30%~65%)。
2、嗜酸性粒细胞(E):0.005~0.05(0.5%~5%)。
3、嗜碱性粒细胞(B):0~0.01(0~1%)。
4、淋巴细胞(L):成人0.20~0.45(20%~45%),儿童0.3~0.56(30%~56%)。
5、单核细胞(M):成人0.02~0.06(2%~6%),儿童0.02~0.08(2%~8%)。
临床意义:
1、嗜中性粒细胞(N):增多或减少,同白细胞(WBC)。
2、嗜酸性粒细胞(E):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蚓病,某些皮肤病(如湿疹、牛皮癣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鼻咽癌,肺癌等。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及长期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后。
3、嗜碱性粒细胞(B):增多。常见于白血病、某些转移癌、骨髓纤维化、脾切除后及铅、锌中毒等。减少。无临床意义。
4、淋巴细胞(L):增多。见于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急慢性血液病、药物反应、变态反应、溶血性贫血等。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x线照射、化疗、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j素或淋巴细胞毒素等),免疫缺陷病,霍奇金病及尿毒症等。
5、单核细胞(M):增高。常见于感染、血液病、胶原性疾病等。减少。无临床意义。
三、嗜中性粒细胞(N)核象变化
单位:百分比(%)。
正常值:周围血液中幼稚的中性杆状粒细胞(如晚幼粒、杆状核),应为0.01~0.05(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分叶少于4叶,为0.50~0.70(50%~70%)。
临床意义:
1、核左移:幼稚中性粒细胞超过正常中性粒细胞的5%,表示中性粒细胞生长旺盛。常见于急性传染病或体内有炎症病煳者。中度感染时,白细胞(WBC)数超过10×109/升时,中性杆状粒细胞大于6%,为轻度左移;大于10%,为中度左移;大于25%,为重度左移。
2、核右移:为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大部分为4~5叶或更绸(甚者15叶)。表示衰老白细胞增多,造血功能减退,如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5叶核白细胞大于3%),则为疾病的危险预兆,预后不良。
四、嗜酸性粒细胞(E)直接计数
单位:个/升(个/L)。
正常值:(50~300)×108/升。
临床意义:同白细胞分类(DC)。
五、红细胞(RBC或BLC)
单位:个/升(个/L)。
正常值:成年男性为(4.0~5.5)×1012/升,成年女性为(3.5~5.0)×1012/升,新生儿为(6.0~7.0)×1012/升,婴儿为(3.0~4.5)×1012/升,儿童为(4.0~5.3)×1012/升。
临床意义:
1、增多:分为相对增多(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等所致),绝对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代偿性增多(缺氧等)。
2、减少:常见于缺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
六、血红蛋白(1ib或HGB)
单位:克/升(g/L)
正常值:成年男性为120~160克/升,成年女性为110~150克/升,新生儿为170~200克/升,婴儿为100~140克/升,儿童为120~140克/升。
临床意义:同红细胞(RBC)。
七、红细胞比容(压积)(HCT)
单位:百分比(%)。
正常值:男性为0.40~0.50(40%~50%),女性为0.37~ 0.48(37%~48%),新生儿为0.49~0.60(49%~60%)。
临床意义:同红细胞(RBC)。
八、平均红细胞体积(MCW)
单位:飞升(f1)。
正常值:80~95飞升。
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大细胞性贫血。
2、减少:常见于小细胞性低色素性贫血。
九、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单位:皮克(pg)。
正常值:27~32皮克。
临床意义:
1、升高:常见于大细胞性贫血。
2、降低:常见于小细胞性贫血。
十、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单位:百分比(%)。
正常值:0.32~0.36(32%~36%)。
临床意义: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