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红细胞镰变试验
正常值: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镰状红细胞贫血等。
二十二、血红蛋白电泳(HBEP)
单位:百分比(%)。
正常值:血红蛋白A,为95%;血红蛋白A2,为1.6%~3.5%;血红蛋白F,为0.2%~2.0%。
临床意义:本试验的目的,是为了确诊有否异常血红蛋白存在,以及各种血红蛋白的比例。
二十三、血清铁(SI)
单位:微摩/升(μmol/L)。
正常值:亚铁嗪比色法:新生儿18~45微摩/升,婴儿7~18微摩/升,儿童9~22微摩/升,男性成人9~29微摩/升,女性成人7~27微摩/升,老年人7~14微摩/升。
临床意义:
1、增高: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急性肝炎、铅中毒及维生素B6缺乏症。
2、减少:常见于各种缺铁性贫血、恶性肿瘤、肝硬化、长期失血、血铁吸收障碍。
二十四、血清总铁结合力(TBC)
单位:微摩/升(μmol/L)。
正常值:亚铁嗪比色法:婴儿18~72微摩/升,成人45~72微摩/升。
临床意义:增加,常见于缺铁性贫血、肝细胞坏死及急性肝炎。降低,见于遗传性铁蛋白缺乏症、肝硬化、溶血性贫血、肾病及尿毒症。
二十五、血清铁蛋白(SF)
单位:微克/升(μg/L)。
正常值:男性15~200微克/升,女性12~150微克/升。
临床意义:
1、增高:常见于恶性肿瘤、原发性血色病、含铁血黄素增多症、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病毒性肝炎等。
2、下降:主要见于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症。
二十六、血清转铁蛋白(Tf)
单位:克/升(g/L)。
正常值:2.2~4.0克/升。
临床意义:
1、增加:常见于慢性铁缺乏性疾病(缺铁性贫血)、口服避孕药。
2、降低: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心肌梗死、遗传性转铁蛋白低下症、营养不良、恶病质致严重蛋白质缺乏等。
二十七、血清维生素B12(VB12)
单位:皮摩/升(pmol/L)。
正常值:70~590皮摩/升。
临床意义:
1、增高:常见于肝实质损害、骨髓增生性疾病。
2、降低:常见于恶性贫血、萎缩性胃炎、全胃或胃部分切除术后。
二十八、红细胞丙酮酸激酶(PK)活性
正常值:比色法:10.1~20单位/克血红蛋白(U/g Hb),荧光斑点法:为阴性。
临床意义:减低,见于遗传性丙酮酸激酶缺陷症,某些获得性丙酮酸激酶缺陷(如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二十九、冷凝集素试验(CAT)
正常值:免疫法测定,效价低于1:32。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冷凝集素综合征、支原体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疟疾、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等。
三十、煌焦油蓝还原试验
单位:分(min)。
正常值:正常人脱色时间为35~55分。
临床意义:延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者超过140分钟甚至超过24小时,杂合子型(女性携带者)介于正常人与患者之间。
三十一、波蒽茨小体计数
单位:百分比(%)。
正常值:小于0.8%。
临床意义: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患者,波-蒽茨小体体积增大,数量增多(大于80%)。
三十二、氰化物一抗坏血酸盐试验
正常值: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本试验是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性贫-血的一种敏感度高而准确的筛选法。
三十三、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氨酶(G-6-PD)缺陷性贫血玻片-检查法范畴。
单位:百分比(%)。
正常值:残影红细胞低于2%。
临床意义: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显著缺乏者残影红细胞超过80%,中度缺乏者为20%~79%。
三十四、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荧光斑点试验
正常值:斑点明显荧光。
临床意义: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时,无荧光或荧光减弱,杂合子检出率达60%。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