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流传下来很多与健康相关的习俗。
一挂 《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气温骤升忽降,有谚语曰:“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此时的气候特点致使疾病多发,所以自古以来人们习惯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艾”又名家艾、艾蒿,是中医常用的药材,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具有奇特芳香,可驱逐蚊蝇、虫蚁,消除病毒、净化空气。也有人家挂着菖蒲,其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杀虫灭菌的药物。此外,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狭长的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
二浴 南北朝时,端午节又称为“沐兰节”,当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植物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后来一般是用蒲、艾等香草取代佩兰洗澡。在广东,常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汤洗浴。无论男女老幼都得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三食 江南地区有端午节饮菖蒲酒的习俗。在节前把菖蒲切碎,浸入酒中,节日便可饮用。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极为盛行,《白蛇传》中许仙在端午节让白素贞喝了雄黄酒以解毒辟邪,结果让千年蛇精现了原形。《齐民要术》中有五月捉蟾蜍用于制药的记载。听说蟾蜍也有灵性,深知民间这一习俗,在端午节日里纷纷躲藏起来,想要在那一天找到蟾蜍还真不是一件容易事。
四外用 有些地方端午节当天在蛤蟆口中塞墨锭,悬挂起来晾干即成蛤蟆锭,涂于脓疮上有消散作用。明冯应京《月令广义》载:“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至今,如广西宾阳,逢端午时人们便将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浸入酒后,然后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