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凡手震颤动摇,或一手独发,或两手并发者,即称手颤。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掉就是震颤,亦谓颤动、振动。《证治准绳》在诸风门内列有颤振专条;但震颤作为一个病门,始见于清代《张氏医通》。震颤包括头摇、手颤、身动摇等。本文只沦述手颤,其它部位的震颤不作讨论。
本症与瘛疭同有动摇状,但瘛疭是指手足伸缩交替,抽动不已,而手颤仅有振动而无抽搐。另外,本症与手指挛急也不同,彼指手指拘急挛曲难以伸直,活动受限,而本症则是动摇不已,难以停止,两者虽然都有手部疾患,但其症状动静迥别。
【鉴别】
常见证候
肝风内动手颤:手震颤不已,伴有头晕头痛,烦躁不眠,舌红少苔,脉弦数有力,或沉细数。
风痰入络手颤:手颤兼有麻木,胸胁满闷,干呕恶心,口粘,时有烦怒,舌苔白腻,脉弦滑。
风寒袭络手颤:手颤兼有痛感,恶风寒,颈项不舒,有汗或无汗,舌苔薄自,脉浮或弦紧。
脾虚动风手颤:手颤迟缓,握力减弱,四肢困倦,或伴有腹胀泄泻,舌体胖大,舌质淡,苔薄白,脉搏沉缓无力或弦缓。
血虚风袭手颤:手颤发麻,面白无华,头眩,心悸,失眠,唇舌淡白,苔薄白,脉细无力。
阴虚风内动手颤:手指蠕动,神疲心悸,口咽发干,形体消瘦,舌红绛,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鉴别分析
肝风内动手颤与阴虚动风手颤:前者责于肝,后者责于肝肾,肝肾同源,均居下焦。但前者为实证,后者为虚证,临证当细分之。肝风内动手颤多见于肝阳素旺之体,盖肝主筋,肝阳亢盛,阳动生风,随风而动,故见手颤。阴虚动风手颤多见于素体阴虚内热或热邪久羁下焦者,肝肾之阴被灼,阴虚不能潜阳,阳动生风,也可出现手颤。两者的区别点在于实证手颤多骤然发作,且震颤较剧,伴有头晕头痛,脉有力,舌体偏硬,舌质黯红;虚证手颤发生于热病后期者为多,震颤较缓,吴鞠通形容谓“手指但觉蠕动”(《温病条辨》)。伴有精神不振,心悸,咽干口燥,脉搏细数,舌干绛少苔。实证手颤宜平肝熄风止颤,方选羚角钩藤汤,或天麻钩藤汤;虚证手颤宜滋阴熄风止颤,方选二甲复脉汤。
风痰入络手颤与风寒袭络手颤:皆由外风侵袭所引起,不同点是风痰入络手颤其经络内有深伏之痰饮,指征为形体肥胖,面部虚浮,时而指端发麻,或四肢郁胀,伸展不舒,或咽喉不爽,如有破絮附着,舌体肥大,苔白腻,发病后,手颤多兼麻木,此证多见于老年人。风寒袭络手颤系营卫不和,风寒直接客于手部所致。一般有明显的外界气候因素,起病后兼有风寒外感症状.手颤且疼,此证多见于青年人。风痰入络手颤治宜除风化痰,可选导痰汤加竹沥;风寒袭络手颤治宜祛风散寒,可选黄芪桂枝五物汤加葛根。
脾虚动风手颤与风痰入络手颤:“脾为生痰之源”,脾虚湿聚,则易生痰,痰饮内伏,痰动风生,则现手颤。因此可以说,两者的病机是一致的,即脾气虚馁。但脾虚动风手颤.系土虚风木内动而手颤:风痰手颤是由于风痰互结,搏于经络,经脉失却约束所致。两者症状的区别为:脾虚动风手颤时颤时止,手不能任物,手握无力,有疲劳困乏感,并有纳差、口淡等;风痰入络手颤兼有麻木,如蚁行,手指有郁账感,并有呕恶胸满,口粘苔腻等。脾虚动风手颤的治疗,宜健脾培土定风,可用六君子汤加钩藤、当归、白芍、防风等。
血虚风袭手颤与阴虚动风手颤:两者都是在阴血不足的基础上产生的。但两者相比,前看手颤轻,后者手颤重。前者多发生于慢性亏损疾病,后者多发生于热病后期。前者偏于心肝血虚,特点是手颤发麻,皮肤发痒,兼有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等血虚证;后者多肝肾阴虚,特点是手颤伴有明显的内热证,如口咽发干,皮肤干燥,脉细数,舌红绛,甚而舌卷。血虚风动手颤宜养血熄风止颤.方选定振丸。
手颤多发生于成年人,但小儿亦有所见,原因是由于惊恐伤肾,肾累及肝,筋脉失却任持,故手颤。临证可见手颤不休,平举更甚,有忧惧状,尺脉虚,舌红无苔。治宜补肾养肝,可选六味地黄丸合青娥丸加枸杞子、菊花、麦冬、五味子等。
常饮酒的人,易患手颤,较难治疗。
手颤虽然局限于手部,但常常是内脏病变的征象,特别是肝风内动与风痰入络相搏的手颤,多为中风的先兆。《医林改错》中列有中风未病前之形状数十条,其中就有手颤症,谓“有一手长战者,有两手长战者,有手无名指每日有一时屈而不伸者,有手大指无故自动者。”因此对手颤一症要积极治疗,防微杜渐,以防中风的发生。
【文献别录】
《证治准绳·颤振》:“颤,摇也,振,动也。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肝木。肝主风,风为阳气,阳主动,此木气太过而克脾土,脾主四肢,四肢者诸阳之末,木气鼓之,故动。经谓风淫末疾者,此也。亦有头动而手足不动者,盖头乃诸阳之首,木气上冲故头独动而手足不动;散于四末,则手足动而头不动也,皆木气太过而兼火之化也。”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