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发癫,是指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动的症状。又称“癫疾”、“文痴”、“呆病”、“花痴”等。
《内经》对发癫的症状、病因、病机及治疗均有较详细的记载。如《灵枢·癫狂篇》曰:“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得之忧饥”,“得之大恐”,“得之有所大喜”。
发癫当与郁证相鉴别,二者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并均与五志过极,七情内伤有关。但郁证多见易怒善哭,胸胁胀痛,喉中如有异物,失眠等症状。主要表现为自我感觉异常,自制力差,但神志尚清。发癫亦见喜怒无常,多语或不语等症状,以失去自制能力,神明逆乱,神志不清为其特征。发癫还当与发狂相鉴别,参见发狂。
【鉴别】
常见证候
肝郁气滞发癫:精神抑郁,情绪不宁,沉默不语,善怒易哭,时时太息,胸胁胀闷,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
痰蒙清窍发癫:精神呆滞,沉默痴呆,喃喃自语,或多疑多虑,哭笑无常,舌淡苔白腻,脉弦滑。
气虚痰结发癫:情感淡漠,不动不语,甚则呆若木鸡,目瞪如愚,傻笑自语,思维混乱,甚则妄思妄闻,自责自罪,面色萎黄,便溏溲清,气短无力,舌质淡,舌体胖,舌苔白腻,脉滑或弱而无力。
心脾两虚发癫:病程长,面色苍白无华,少动懒言,神思恍惚,心悸易惊,善悲欲哭,意志衰退,夜寐多梦,不思饮食,便溏,舌质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鉴别分析
肝郁气滞发与与痰蒙清窍发癫,肝郁气滞发癫多由于思虑太过,所欲不遂,所求不得,肝气被郁,失于条达,疏泄不利,气机郁滞而致。痰蒙清窍发癫,或因肝郁日久,木克脾土,脾失健运,聚湿成痰;或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痰邪自生,致痰浊内盛,上蒙清窍。肝郁气滞发癫以精神抑郁,时时太息,胸胁胀闷,苔薄白,脉弦为辨证要点。痰蒙清窍发癫以精神呆滞,沉默痴呆,苔白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前者宜疏肝解郁,方用柴胡疏肝散加菖蒲、远志、郁金。后者宜豁痰开窍,清心安神,方用涤痰汤加天竺黄等。
气虚痰结发癫与心脾两虚发癫:气虚痰结发癫常因病久正气亏虚,脾气日衰,健运无力而痰浊益盛,痰结日深,则清窍被蒙。心脾两虚发癫多因病延日久,心脾耗伤,脾伤则气血来源不足,心伤则心神失养,神不守舍。气虚痰结发癫以感情淡漠,不动不语,甚则呆若木鸡,面色萎黄,苔白腻,脉滑或弱为辨证要点。心脾两虚发癫以神思恍惚,心悸易惊,善悲欲哭,纳呆多梦,舌淡苔薄白,脉细弱为辨证要点。前者宜益气健脾开窍,方用四君子汤合涤痰汤加减;后者宜健脾益气,养心安神,方选养心汤化裁。
本症常表现为本虚标实。早期多为邪实,晚期以本虚多见。实证包括肝气郁结,痰蒙清窍。实证日久,可发展为虚实夹杂证,表现为本虚标实,如气虚痰结证。病程迁延,邪去而正已伤,又可转化为心脾两虚证。
【文献别录】
《素问·宣明五气》:“邪入于阳则狂,搏阴则为癫疾。”
《丹溪心法·癫狂》:“癫属阴……大率多因痰结于心胸间。”
《证治汇补·癫狂》:“有视听言动俱妄,甚则能言平生未见闻事,及五色神鬼,此乃气血虚极,神光不足,或挟痰火,壅闭神明,非真有祟也,宜随证治之。”
《临证指南医案·癫痫》:“癫由积忧积郁,病在心脾胞络,三阴蔽而不宣,故气郁则痰迷.神志为之混淆……癫之实者,以滚痰丸开痰壅闭,清心丸泄火郁勃。虚者当养神而通志,归脾枕中之类主之。”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