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口干渴,是指口中津液不足,自觉口中干燥,而欲饮水的感觉。在古典医籍中有“口干”、“口燥”、“嗌干”、“口舌干燥”、“口舌干焦”、“思水”、“欲饮水”、“大渴”、“烦渴”、“大渴引饮”等称谓。《索问·热论》指出:“伤寒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诸病源候论》谓:“手少阴心之经也,其气通于舌。足太阴脾之经也,其气通于口。府脏虚热,气乘心脾,津液竭燥,故令口舌干焦也。”
临床上,“口干”、“口燥”和“口渴”不尽相同。“口干”、“口燥”,不一定有饮水要求,而口渴则多指其有饮水欲望而言。临症时应根据口渴的具体部位、程度和全身情况综合辨析。
【鉴别】
常见证候
热炽气分口渴:口渴饮冷,高热汗出、面红目赤,烦躁,或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苔黄燥,甚则焦黑起芒刺,脉数或沉实有力。
热入营血口渴:口渴,饮水不多,或不欲饮,午后热甚,烦躁谵语,或斑疹隐隐,舌质红绛或尖红起刺,脉象细数。
湿热蕴蒸口渴:口渴,但不欲饮,或饮而不多,胸脘痞闷,纳呆,泛恶干呕,身热心烦,肢体倦怠,大便秘或溏而不爽,小溲黄赤,或见黄疸,舌苔黄腻,脉濡而数。
水饮内停口渴:口舌干燥而不欲饮,饮后不适,或水入则吐,头晕目眩,心下满或悸动,腹满身重,或肢体浮肿,小溲不利,舌淡胖有齿痕,苔滑或腻,脉沉弦而滑。
肺燥津亏口渴:口渴咽干,鼻干唇燥,干咳无痰,心烦胁痛,肌肤干燥,大便干结,舌红苔薄而干,脉弦涩或小数。
阴虚火旺口渴:口干咽燥.夜间尤甚,虚烦失眠,头目眩晕,手足心热,或潮热骨蒸,舌红瘦苔薄,脉沉细而数。
鉴别分析
热炽气分口渴与热入营血口渴:二证虽同为里实热证,但应分辨邪热之在气在血。前者多因热邪入里,阳明气分大热。其特点为大渴引饮,兼见大热、大汗、脉洪大;阳明腑实证又必兼大便不通,脘腹胀满疼痛。而热入营血,虽亦口渴,但程度大减。且初入营分,由于热邪煎灼血中津液上蒸,虽口舌发干,反不甚觉渴。即使是口渴,饮亦不多。兼见入夜烦热,或躁动不安,斑疹隐隐,舌质红绛等热在营血的症候。对这类里热口渴证,当清其热则渴自止,不必专事生津止渴。热炽气分者,治宜清热泻火保津,方选白虎加人参汤,阳明腑实者甩大、小承气汤治之。热入营血者,当清营凉血,选用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等。
湿热蕴蒸口渴:多在湿温或暑湿中出现,但杂病中亦不少见。一般湿温病证,因湿为阴邪,伤津不重,故多不渴。但湿热并重或热重于湿者,可出现口渴身热等症。其临床特点是:口渴不喜饮,或饮亦不多,或喜热饮,且伴湿邪阻滞之象,如身热不扬或午后身热,胸脘痞闷,身重头蒙,便溏不爽,苔黄腻等。治疗宜清热化湿并举,根据湿热轻重,分别施治。热重于湿者可用三石汤、连朴饮,湿热并重者可用黄芩滑石汤、甘露消毒丹加减。湿热口渴因其渴不欲饮或饮亦不多,又当同热入营血相区别。热入营血必有营分热证(如神昏谵语、斑疹、舌绛),与湿热证表现迥异。
水饮内停口渴:由于痰饮内阻,阳气不能敷布,气化不利,津液不能上承而致口渴。其特点为口舌干燥但不欲饮,或饮后不适,或水入则吐。并兼见水饮内停之腹满身重,水肿,心下悸或脐下悸动,小便不利,舌苔水滑等。治宜温阳化饮法,饮停于心下者,苓桂术甘汤主之;饮停于下焦者,可用五苓散。
肺燥津亏口渴与阴虚火旺口渴:前者为外感燥邪灼伤肺津,或久咳不止肺阴受损。肺为气道,主津液之敷布,又主皮毛,下合大肠。故其症表现为口渴,鼻干咽燥.干咳无痰,肌肤干燥,大便干结等。后者或因热病后期阴津被耗,或因慢性久病阴血亏损,阴虚生内热。故不仅口干咽燥,夜间为甚。且有失眠,头目眩晕,骨蒸潮热,五心烦热,舌红苔少乏津等阴虚火旺之症。肺燥津亏者宜清肺润燥生津,方选清燥汤或清燥救肺汤;阴虚火旺者宜养阴生津,方选六味地黄汤合增液汤。
总之,见有口渴的病证颇多,以上就其最常见的证侯加以论述。临证时应着重注意欲饮与否,饮多饮少,喜温喜凉,并可参合脉证舌苔,仔细分析。辨其在气、在血,阴亏阳盛,是虚、是实以及何脏何腑,分别诊治,不可一概以里热论之。
【文献别录】
《脾胃论·脾胃盛衰论》:“饮食不节,劳役所伤,以致脾胃虚弱,乃血所生病。主口中津液不行,故口干咽干也。病人自以为渴,……当于心与小肠中以补脾胃之根蒂者,甘温之药为之主,以苦寒之药为之使,以酸味为之臣佐。……于脾胃中泻心火之亢盛,是治其本也。”
《此事难知》卷下:“六脉俱弦,指下又虚,脾胃虚弱痛也。食少而渴不已,心下痞,腹中痛,或腹中狭窄如绳索之急,小便不利,大便不调,精神短少。此药专治大渴不止,腹中窄狭,所食减少,大有神效,白茯苓、陈皮、人参、生姜、甘草。”
《景岳全书》卷二十六:“口渴口干大有不同,而人多不能辨。盖渴因火燥有余,干因津液不足。火有余者当以实热论,津液不足者当以阴虚论。……故凡于大泻之后、大汗之后、大劳之后、大病之后、新产失血之后、痈疽大溃之后、过食成味之后,皆能作渴。凡此数者悉由亡阴亡液、水亏枯涸而然,本非热证,不得误认为火。……水亏于下者,宜补脾补肾。若阳虚而阴无以生,气虚而精无以化者,使非水火并济,则何益之有。”
《医宗己任篇·口渴》:“有一等中气虚寒,寒水泛上,逼其浮游之火于咽喉口舌之间者,渴欲引饮,但饮水不过一二口即厌,少顷复渴饮,亦不过若此。盖上焦一段欲得水救,至中焦则以水见水,正其所恶也。如面红烦躁者,理中汤送八味丸,或用附子理中加麦冬五味亦效。又有一等口欲饮水,但饮下少顷即吐,吐出少顷复求饮,药食毫不能下,此是阴盛格阳,肾经伤寒之症。仲景以白通汤加人尿胆汁,热药冷探之法,一服即愈。女人多此症。此二症俱系阴症,但一属太阴、一属少阴,不得混看。”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