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症状大全口腔症状正文

口中生疮

【概念】

口中生疮简称“口疮”。

本症在《内经》中有“口糜”、“口疮”和“口疡”之称。后世根据其临床表现及病机的不同,又有“口疳”、“口舌生疮”、“口中疳疮”、“口破”,“口内糜腐”等不同称谓。但一般在习惯上将口中溃疡,范围局限,病情较轻者称为“口疮”:口中糜烂如腐、范围较大,病情较重者称为“口糜”;小儿口疮的发生如与疳积有关者称为“口疳”。小儿“鹅口疮”则在儿科另立条且专论。

此外,口角生疮称“口吻疮”,俗名“燕口”,亦称“口肥疮”。虽不属本症范畴,但其病机相关,前人多列为一类,可参阅本症辨治。

【鉴别】

常见证候

脾胃积热口疮:口、唇、舌及齿龈多处生疮,周围红肿,甚者腮舌俱肿,疼痛,影响进食,口渴饮冷,大便秘结,尿黄赤,或兼身热,舌质红,或有裂纹,苔黄,脉数有力。

阴虚火旺口疮:口疮反复发作,每因劳累或夜寐不佳而诱发,疮面黄白色,周围淡红,疼痛昼轻夜重,口干,心烦失眠,手足心热,舌红少苔,或有裂纹,脉沉细数。

脾胃气虚口疮:口疮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疮面色淡,疼痛较轻,纳少脘胀,大便不实,肢软神疲,短气懒言,舌质淡,边尖有齿痕,苔白,脉细弱。

鉴别分析

脾胃积热口疮与阴虚火旺口疮:两证均属热证,前者为实热,后者为虚热,临床表现迥异。脾胃积热口疮,多因饮食失节,嗜食辛辣醇酒,炙煿厚昧,脾胃积热。脾开窍于口.脾胃之热上蒸于口,发生口疮。其特点是:口疮严重,多处发生,疮面色红而肿痛,兼有口渴饮冷、便秘溲黄、舌红苔黄等脾胃实热症候。阴虚火旺口疮,多因思虑劳倦,心阴暗耗,或热病后期,阴分受伤,阴虚则火旺,上炎于口,发生口疮。其特点是:口疮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此起彼伏.疮面色淡红,不甚肿,昼轻夜重,兼有心烦失眠、手足心热、舌红少苔等阴虚症候。两证治疗原则亦不同,脾胃积热口疮治宜清热泻火,方选凉膈散、泻黄散;阴虚火旺口疮治宜滋阴清火,切忌苦寒伤阴,如偏于心阴虚者,方选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偏于肾阴虚者,方选知柏地黄汤等。

脾胃气虚口疮与阴虚火旺口疮:两证虽均为虚证,有口疮反复发作、遇劳即发的临床特点。但脾胃气虚口疮的病机要点是气虚,起由劳倦、久病等脾胃中气受损,或口疮日久灼阴耗气,脾胃气虚,阴火内生,发生口疮。其口疮表面色淡,无红肿,轻度疼痛,虽单个或数个发生,却迁延不愈,兼有纳少便溏、神倦短气、舌淡等脾胃气虚症候。而阴虚火旺口疮,其疮面淡红,尚有烦热、舌红少苔等虚火上炎之症,可作鉴别。脾胃气虚口疮治宜补中益气汤黄芪建中汤;如气阴两虚者,可选生脉散加味。

口疮一症,有虚实之分。暴病多实火,久病多虚火,虚火又有阴虚、气虚两端。三者密切相关,实火迁延不除,必灼阴耗气,阴虚日久,必伤及气,气虚常伴阴虚症候。治疗时,实火可用苦寒直折火势。虚火则切忌苦寒,或养阴,或补气,根据证候特点,耐心调治。此外,无论虚实,在内服汤药的同时,局部可酌情外甩珠黄散、锡类散等,可奏效。

【文献别录】

《证治准·绳口疮》:“口疮,一日热。经云: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口疡是也;二日寒。经云:岁金不及,炎火乃行,复则寒雨暴至,阴厥且格,阳反上行,病口疮是也。”

《杂病源流犀烛·口齿唇舌病源流》:“脏腑积热则口糜。口糜者,口疮糜烂也。心热亦口糜.口疮多赤;肺热亦口糜,口疮多白;膀胱移热于小肠亦口糜;三焦火盛亦口糜;中焦气不足,虚火上泛亦口糜;服凉药不效,阴亏火泛亦口糜;内热亦口糜”。

《诸病源候论·口吻疮候》:“足太阴为脾之经,其气通于口。足阳明为胃之经,手阳明为大肠之经.此二经脉并侠於口。其府脏虚,为风邪湿热所乘,气发于脉,与津液相搏,则生疮。恒湿烂有汁,世谓之肥疮,亦名燕口。”

咨询电话:010-87264942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口苦

下一篇:口噤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