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症状大全口腔症状正文

口苦

【概念】

口苦一症,在《内经》归之于“胆瘅”病。《素问·奇病论》云:“有病口苦,……病名日胆瘴。……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但严格来说,“口苦”作为一个症状,而“胆瘅”是病名,二者不能混同.只能说口苦是“胆瘅”的一个主要症状。

口苦是一常见症状。因苦为火之味,而心主火,故许多涉及心胆火热病症都有口苦的表现,此处仅就其主要方面进行讨论。

【鉴别】

常见证候

邪入少阳口苦:口苦咽干、头痛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食纳减少、小溲色黄,苔薄白或薄黄、脉浮弦有力。

肝胆郁热口苦:口苦心烦、口干欲饮、太息易怒、头晕头痛、目赤目眩、两胁胀痛、小便黄、大便偏干、舌边尖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数。

心火上炎口苦:面赤口苦、心烦不寐、口渴饮冷、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疼痛、舌尖红、脉细数。

鉴别分析

邪入少阳口苦与肝胆郁热口苦:两证均可出现口苦咽干、心烦目眩等症,但病因病机不同。前者由伤寒太阳病不解,邪传少阳,胆为少阳之府,胆热上蒸,则口苦。所谓:“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针灸甲乙经》卷九:“夫胆者,中精之府;五脏取决于胆,咽为之使。……胆气上溢,而口为之苦。”后者常由情志郁结或五志过极化火,肝胆郁火内蕴,疏泄失职,胆气上溢而口苦。<杂病源流犀烛·口齿唇舌病源流>:“肝移热于胆亦口苦,内经言胆瘅是也。注云,肝主谋,胆主决,或谋不决,为之急怒,则气上逆,胆汁上溢故也。”邪在少阳的临床特点除口苦外,常伴寒热往来、纳呆喜呕、胸胁苦满等症状;而肝胆郁热者,则常兼头痛眩晕、面红目赤、性急易怒、舌质偏红、咏象弦数等肝火之症。治疗原则:邪在少阳者,拟和解少阳,用柴胡汤加减;肝胆郁热者,宜清解肝胆之郁热,一般可用龙胆泻肝汤;若痰热内扰者,可用黄连温胆汤

肝胆郁热口苦与心火上炎口苦:两者均可见口苦心烦、口渴喜冷饮等实证、热证之象。但病位一在肝胆,一在于心。前者多由情志不遂,气郁化火,可见头晕头痛、目赤目眩、太息易怒、两胁胀痛等一派肝胆郁火内蕴之症。后者则因烦劳伤心,心火上扰神明,故见胸中烦热、心悸失眠;心火上炎则面赤口苦、口舌生疮;心火下移小肠,则小便短赤、疼痛涩滞不利。心火上炎口苦治宜清心泻火、导热下行,可用泻心汤合导赤散加减。

苦为胆味,《灵枢·四时气》篇说:“胆液泄则口苦”。《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胆汁的分泌,又与肝的疏泄有关,《素问·痿论》:“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而心属火,肝(胆)属木,二者为母子相生关系。且心主神明、肝主谋虑、胆主决断,三者协调配合。上述三证,亦可相互影响,相互兼夹。如心肝火盛、心胆郁热等,临症应予注意。

【文献别录】

《圣济总录·胆门》:“治胆虚生寒,气溢胸膈,头眩口苦,常喜太息,多呕宿水,天雄丸方。天雄炮裂去脐皮、人参、山萸、桂去粗皮各一两,黄芪锉、茯苓去黑皮、防风去叉、柏子仁研细、山茱萸酸枣仁炒各三分”又“治足少阳经不足,目眩痿厥,口苦太息,呕水多唾,沉香汤方。沉香锉、白茯苓去黑皮、黄芪锉、白术各一两,川芎、熟干地黄切焙、五味子各三分,枳实去瓤麸炒、桂去粗皮各半两”。

《景岳全书·杂证谟》:“如口苦者,未必悉由心火,……盖凡以思虑劳倦色欲过度者,多有口苦舌燥饮食无味之证。此其咎不在心脾,则在肝肾。心脾虚则肝胆邪溢而为苦,肝肾虚则真阴不足而为燥。”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口甜

下一篇:口中生疮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