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胎儿死于胞中,历时过久,不能自行产出者,称为“胎死不下”。本症可发生于妊娠期.也可发生于临产时。如在妊娠期,则胎动停止,腹部不再增大,反而缩小,或伴有阴道流血,量或多或少。如临产时胎死腹中,又称“死产”,若阵痛中断,久产不下,亦属“胎死不下”。
本症确诊后应及时处理,若死胎稽留过久,则易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危及产妇生命。
【鉴别】
常见证候
气血两虚胎死不下:胎死胞中不下,小腹隐痛,或有冷感,或阴道流血,色淡质稀,头晕眼花,心悸气短,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细弱。
气滞血瘀胎死不下:胎死胞中不下,小腹胀痛或刺痛,或阴道流血,紫暗有块,肌肤干燥或甲错,舌紫翳,苔白,脉沉弦或涩。
湿阻气滞胎死不下:胎死胞中不下,小腹冷痛,或阴道流血,黯淡质稀,或阴中流出粘腻黄汁,胸腹满闷,呕恶食少,畏寒肢冷,倦怠嗜睡,浮肿便溏,舌淡,苔白厚腻,脉缓滑无力或弦滑。
鉴别分析
气血两虚胎死不下:因孕妇素体虚弱,气血不足,冲任空虚,胎失载养,致使胎死胞中;又因气虚不运,血虚不润,死胎难以产出,遂成胎死不下。其临床特点:症见头晕眼花,心悸气短,神疲乏力,面色苍白等气血虚弱之表现。治宜益气养血,活血下胎,方用救母丹。
气滞血瘀胎死不下与湿阻气滞胎死不下:二者病因病机不同。前者多因素性抑郁,气滞血瘀,或跌仆外伤,瘀阻冲任,损及胎元,致胎死胞中;复因瘀血内阻,气机不畅,碍胎排出,故而胎死不下。后者多因脾虚,化源不足,胎失所养,以致胎死胞中:脾虚失运,湿浊内停,壅塞胞脉,阻滞气机,碍胎排出,则胎死不下。二者的辨证要点为:前者为实证,可见小腹胀痛或刺痛,阴道流血,紫暗有块,肌肤干燥或甲错;后者为虚中挟实之证,可见小腹冷痛,阴道流血,暗淡质稀,或阴中流出粘腻黄汁,胸腹满闷,畏寒肢冷,倦怠嗜睡,浮肿便溏等。前者宜行气活血,祛瘀下胎,方用脱花煎加芒硝;后者宜健脾除湿,行气下胎,方用平胃散加芒硝、牛膝。
《胎产心法》云:“然下胎最宜谨慎,必先验明产母面赤舌青,腹中阴冷重坠,口秽气喘的确,方可用下。”故在下死胎前,应对胎儿之生死作出明确的诊断。治疗大法应以下胎为主。下死胎时,如伴有阴道流血量多,而死胎依然不能排除者,或药物治疗无效时,应该及时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尽快去除死胎,以免重伤气血,变生它证。
【文献别录】
《景岳全书·妇人规》:“凡子死腹中者,多以触伤,或犯禁忌,或以胎气薄弱,不成而殒,或以胞破血干,持久困败。但察产母,腹胀舌黑青,其子已死。若非产期,而觉腹中阴冷重坠,或为呕恶,或秽气上冲,而舌见青黑者,皆子死之证。宜速用下死胎方下之。”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