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妊娠期间,以口渴多饮为主要表现者,称为“妊娠消渴”,或称“妊娠口渴”。
本症,《叶氏女科证治》称为“妊娠消渴”。《妇人大全良方》称为“妊娠烦躁口干”,《普济方》称为“妊娠烦渴”,可见“烦”与“渴”二症常同时出现。《妇人大全良方》指出本症“与子烦大同小异,其方亦可就子烦中通用。”本症与子烦应有区别,本症是指妊娠期间口渴喜饮,多因热伤津液所致;子烦是指妊娠期间,烦闷不安,郁郁不乐,多因火热乘心所致。
【鉴别】
常见证候
胃火炽盛妊娠消渴:妊娠期间,口渴喜冷饮,消谷善饥,面红唇赤,烦躁,口臭,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胃阴亏虚妊娠消渴:妊娠期间,口渴喜饮,唇燥咽干,或善食易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苔少或薄白而干,脉滑细数。
肝郁化火妊娠消渴:妊娠期间,口渴喜冷饮,口苦咽干,面红目赤,烦躁易怒,胸胁胀闷,舌红,苔黄,脉弦数。
鉴别分析
胃火炽盛妊娠消渴与胃阴亏虚妊娠消渴:二者虽同为胃热之证,但有虚实之分。胃火炽盛者因孕后外感燥热之邪,或肝郁化火犯胃,胃热炽盛,热盛伤阴,津液亏虚所致。其临床特点为:口渴喜冷饮,消谷善饥,面红唇赤,烦躁口臭,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胃阴亏虚者因素体阴虚,孕后阴血下聚养胎,阴血益感不足,阴虚火旺,灼烁津液所致。其临床特点为:口渴喜饮,唇燥咽干,或善食易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前者治宜清胃泻火,佐以安胎,方用息焚安胎汤或竹叶石膏汤加味。后者治宜滋阴生津,佐以安胎,方用润燥安胎汤或人参黄芪散。
肝郁化火妊娠消渴:因素性抑郁,肝郁气滞,孕后胎体渐大,影响气机升降,气滞更甚,郁而化火,灼伤津液,而致妊娠消渴。其临床特点为:口渴喜冷饮,口苦咽干,面红且赤,烦躁易怒,胸胁胀闷。治宜疏肝清热,生津止渴,方用丹栀逍遥散加麦冬、知母。
【文献别录】
《妇人大全良方·卷之十三》:“夫足太阴,脾之经也,其气通于口。手少阴,心之经也,其气通于舌。若妊娠之人,脏腑气虚,荣卫不理,阴阳隔绝,热气乘于心脾,津液枯少,故令心烦而口干也。”
《傅青主女科·下卷》:“妇人怀妊有口渴汗出,大饮冷水,而烦躁发狂,腰腹疼痛,以致胎欲堕者,人莫不谓火盛之极也,抑知是何经之火盛乎?此乃胃火炎炽,煎熬胞胎之水,以致胞胎之水涸,胎失所养,故动而不安耳。”
《叶氏女科证治·安胎》:“妊娠消渴,此乃血少,三焦火胜而然。”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