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冷,指背部自觉冷凉感而言。本症《伤寒论》称“背恶寒”。《金匮要略》名“背寒冷”。《河间六书·强痛恶寒》篇称“背怯冷”。
【鉴别】
常见证候
风寒束表背冷:背恶寒,发热,头身痛,苔薄白,脉浮紧。
阴盛阳虚背冷:背冷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手足逆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而滑润,脉沉迟。
痰饮内伏背冷:背恶寒,冷如冰,咳嗽或喘,痰多稀薄色白,头目眩晕,不欲饮水或喜热饮而不多,腹胀纳少,全身倦怠乏力,或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沉滑。
鉴别分析
风寒束表背冷与阴盛阳虚背冷:皆因寒致病,其不同点,一为表证,一为里证,一为外寒,一为内寒。风寒束表背冷,多因外感初期,风寒侵袭肌表,寒邪外束,则见背恶寒,发热,头痛等症。而阴盛阳虚背冷,多因素体虚弱,阳气衰微,寒从内生,故见背冷,肢厥,脉沉迟等阴寒之象。临床辨证要点:风寒侵袭背冷,背恶寒,必兼有表证,如发热,头身痛,脉浮等。而阴盛阳虚背冷,背冷喜暖,得热痛减,必见有阴盛阳虚之证,如四肢厥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苔白滑腻,脉沉迟等。其治疗,风寒束表背冷,以解表祛风散寒为主,宜用九味羌活汤加减。阴盛阳虚背冷,宜温经助阳、祛寒化湿为法,常选用附子汤。
痰饮内伏背冷与阴盛阳虚背冷:二者皆因阳虚,均为里证。一是痰饮为患,一为寒邪致病。痰饮内伏背冷,多发于久病体弱,年老气衰之人。脾肾阳气不足,脾阳一虚,健运失司,而水湿停留,凝聚成饮,痰饮留积之处,阳气被阻遏不能展布,心之俞在背,饮留而阳气不达,则见背心一片冷痛。其临床特点为背恶寒冷如冰。《金匮要略》曰:“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如掌大。”可兼有脾肾阳虚症状。有脾阳虚者其治疗以健脾除饮法,可用茯苓饮合指迷茯苓丸。有肾阳虚者用金匮肾气丸合指迷茯苓丸,温肾化饮。
背冷一症,表证里证均可出现,以其部位而言,五脏六腑之俞穴皆在背,而脏腑之气血都注入俞穴,背又为诸阳经所在,故不论经络脏腑皆与背相通,其背冷多与外感风寒和脏腑阳气衰微有关,治疗要审病求因,辨证分析,方能收到好的疗效。
【文献别录】
《丹溪心法·痰》:“背心一片常为冰冷,……皆痰饮所致,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