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历史悠久,但理念并不落后,历经数千年的辨证论治、养生保健等思想如今依然适用。中医药面临着重大需求和发展机遇,中医药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将开拓出新的研究领域。”日前,第三届中医药文化大会在河北内丘开幕,会上,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对中医药文化的现代意义作出评价。
河北内丘与扁鹊的渊源颇深,扁鹊文化在这里发源并取得了长足发展。与会专家认为,新时代中医药人要秉承“扁鹊精神”,让中医药文化“从有到新”。
强自信:中医药特色疗效显著
“我们曾治疗过一位49岁的美国患者,他曾两次患脑干梗死,尝试了各种治疗方案,最后来到了中国接受中医针灸治疗。”会上,国医大师石学敏分享了中医针灸治疗球麻痹的诊疗经历,提到这个病例,他记忆犹新,“这个病人来的时候面部没有表情,只能用眼球移动来表达是和否。经检查,他的情况完全符合脑干梗死综合征。我们严格按照中医针刺法治疗,治疗三个月后患者便可以正常发出低微声音,吃一些半流质饮食满足日常能量需要。”
石学敏表示,通关利窍针刺法治疗脑干梗死吞咽障碍疗效明显,中医药对于现代医学上的一些“疑难杂症”疗效显著,广大中医人要更加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丛斌院士在报告中提出,西医主要从还原论的角度去治病,集中于某个点或部位。而中医诊疗讲究整体辨证论治,认为疾病是失衡造成的系统问题。西医应敞开胸怀,吸纳中医整体论、平衡论的哲学思想,中医也要打破“围墙”,传承创新发展。
张伯礼对此表示赞同,他表示,近年来,中医药文化普及率逐年升高,百姓对中医药的需求愈来愈大,中医自然“热”了起来。健康中国建设离不开中医药,要推动中西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大力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重传承:文化根脉激发创新活力
“这十年间,我国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得非常快。”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会长陈珞珈介绍,在快速提升的同时,也应看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中医强、中药弱,城市强、农村弱等,其中,传承是中医药文化发展的一大问题。
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潘华峰分享了岭南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的经验,“广东已经将中医药变为了当地的文化特色。中医药不仅存在于医院诊所,更频繁地出现在老百姓的饮食中,如凉茶等。”他介绍,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让中医药迎来了更多发展机遇,如何打造高端文化地标、建立中医药文化体验区,是大湾区发展中医药的创新议题。
“广东名中医资源丰富,我们利用‘互联网+’模式,可以远程让粤港澳大湾区人民看上名中医。通过这样的文化建设,能够真正将大湾区打造成具有岭南特色的国际化中医药智能医疗中心。”潘华峰说。
中医药文化大会执行主席刘峻杰表示,营造良好的社会中医药文化氛围非常重要,同时还可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和高端人才,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认同感,将中医药文化转化为百姓的健康生活方式。
除短板:中医药事业产业协调发展
张伯礼指出,中药质量是目前中医药发展中的短板之一。他介绍,为解决中药质量问题,无公害中药材的理念已经开始普及。
“无公害就是重金属、农残不超标,保证基本药效。目前人参种植的中国模式已经建立,有了栽培标准以及无公害标准,质量不再是问题。”张伯礼表示,更多中药材品种的无公害精细栽培生产体系正在建立。
国医大师张大宁认为,目前,中医药发展面临着三大挑战——就医选择增加、就医顺序改变以及多种化验指标对中医药发展提出了新难题。他表示,中医药产业链影响了众多领域,但其运转的关键在于中医的疗效。因此,中医人一定要多做研究实践,进一步提高中医药的疗效,这样才能破除中医药发展的短板。
“中医是重视经验传承的医学。一名好的中医,需要在临床诊疗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通过大量实证经验采集和总结共性规律,逐步探索建立辨证的个体化诊疗方法。”国医大师李佃贵道出他对中医人才培养的理解。他认为,在跟师看病、抄方等临床实践中,医师才能逐渐理解中医知识,师承教育可以很好地弥补中医院校教育的缺陷,要全面系统整理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确保中医药学术精华薪火相继、代代相传。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