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古老的中医还有用武之地吗?”“中医总是抱着《黄帝内经》等老古董不放,那些说了上千年的话还有用吗?”“中医没有解剖基础,用现代科学理论也不能完全解读,这还能算是科学吗?”……
这些是刚进入中医药大学校门的中医药大学新生们最感疑惑的问题。那么,应该如何解决这些疑惑和迷茫,让学生在跨进中医大门后能够尽快产生学习中医药的兴趣并顺利完成学业呢?记者近日就此采访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主任毛嘉陵。
三把“钥匙”做引领
中医高等教育多年来主要从医学理论和临床技能的角度传授知识,没有对中医大学生认知思维模式的转换和知识结构的调整进行必要的教育,以至于不少中医药大学新生在刚接触到中医时,较难接受中医学知识体系,在入学两三年后仍进入不到中医药专业所应有的学习状态中,甚至还有不同程度的“抵触反抗”情绪,专业思想不稳固,进入临床后对运用中医诊疗技术治病也缺乏信心。因此,这些大学生们较难进入中医文化这座宝库。
毛嘉陵对中医药大学生生源的现状分析道:“由于我国现在小学、初中、高中等基础教育所传授的知识体系,主要是以西方现代知识体系为基础,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在高中毕业时,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虽然为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奠定了较好的认知思维和知识基础,但却并不具备学习中医知识应有的思维模式和知识结构,同时,也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素养。”
中医文化入学教育,将通过以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认知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等3大核心为主线,讲述中医药科学文化知识体系的本质特征,以及中医药学理论和临床上的特色与优势,让学生们理性地认识到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的科学文化知识体系,是从不同角度认识人类的健康和疾病,没有优劣之分,而是各具特色和优势,从而期望能够从思想观念上增强学生们学习中医药学的兴趣和信心。
刚入学是中医文化教育最佳时机
中医是具有丰富的东方文化底蕴的医学科学,在中医药大学新生入学期间,及时进行中医文化教育,可望使刚入学的中医大学生能够从接触中医药的初期,就能对中医科学知识体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新生们普遍以西方现代科学知识体系作为惟一正确的判断标准来片面地认识中医药,进而会影响其在大学期间对中医药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以往在中医药院校开设过的中医文化课,多在大学二、三年级时开设,且往往注重文史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们最关注的文化核心问题。因此,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和以中医文化3大核心教育切入的“中医文化入学教育”便显得尤为重要。
毛嘉陵认为:“母体文化启蒙教育现在是一个被忽略的问题。如果在新生入学期间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就必然会导致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出现专业思想不稳固、事业信心不坚定的情况。”中医文化教育,尤其在新生入校初期,让中医大学生能够学会以东方式的认知思维方式,接受和学习中医药知识,思考和应对中医药问题,奠定良好的“爱中医、学中医、用中医”的专业学习基础和思想认识基础,从根本上解决多年来中医药大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固的问题;其次,让中医药大学生通过了解中医药的学术特色和与西医相比独具的临床优势,有助于树立学习中医药所必需的事业信心和正确的医学价值观,从根本上解决多年来中医药大学生事业奋斗方向不明确的问题。
有助巩固新生专业思想
中医文化入学教育的概念是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高思华校长的指导下,由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的专家最先提出来的。为此,编写了全国第一本专门用于中医药大学新生入学期间进行中医药文化启蒙教育的教材、全国新世纪中医药高等院校创新教材《中医文化入学教育》。
目前《中医文化入学教育》虽然还没有正式进入课堂,但已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校内外举行了20多场讲座,让学生了解中医传统文化,对中医知识体系有了初步了解。这种创新思维模式的教育,受到了中医药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在中医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毛嘉陵介绍说,该校的一位七年制学生,入校接触中医后就不断要求家长为其转学,在应用《中医文化入学教育》中的内容多次与其讲解和交流后,该学生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现在已非常稳定,对学习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近年的考试中成绩优异,还主动拜了一位针灸老教授为师。此外,还有一位其他学校的大学生在网上留言:“《中医文化入学教育》对我最有价值之处,是讲明白了中医与西医、物理、化学等西方科学体系下的学科区别,这是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至少它给出的理由让我接受了。也明白了为什么我这样的理科生读不懂中医基础理论的原因,进而让我知道了未来的努力方向。”
事实证明,有没有正确的中医药文化引导,其教育效果是不一样的。最后毛嘉陵呼吁:“从中医药大学新生入手进行中医药文化教育,是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一项创新举措。希望中医文化入学教育在中医药院校推广后,能够让中医药大学生赢在起跑线上。”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