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仁、和、精、诚”的内核完美地展示了中医学对人类健康的认识,中医文化是构建中国式健康文化的大宝库。近年来,中医药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内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外在的行为规范、器物形象的总和。可以概括为心、手、脸三层面。
“心”层面的文化就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气一元论的本体观、调和致中的价值观、仁心仁术的道德观和虚静、直觉、象数的思维方式等方面。可以用仁、和、精、诚四个字来概括。“仁”,体现了中医仁者爱人、生命至上的伦理思想;“和”,体现了中医崇尚和谐的价值观念;“精”,体现了中医的医道精髓;“诚”,体现了中医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
“手”层面的文化就是中医药文化的制度、行为、规范,体现在中医望闻问切、处方用药的操作规范上,这是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在中医药从业人员行为上的具体体现,是人们在中医药实践中的行动指南及处理各种关系的行为模式。
“脸”层面的文化就是中医药文化的环境形象、品牌。环境形象属于中医药文化的物质文化层面,是将内隐的核心价值外显为有形物质实体,形成代表中医药文化的物质形态和环境形象。它的功能就是让人们认准中医的门,找对中医的人,通过环境形象引起视觉注意,对中医药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大致定位。
如果拿现代组织文化的说法,“心”、“手”、“脸”分别相当于MI(理念识别)、BI(行为识别)、VI(视觉识别)。
中医文化是中医学的灵魂、命脉,是中医学之所以是中医学的根本所在。它从来都不是游离于中医之外的,也不是谁强加给中医学的东西,它与中医学是一体的、融合的。说中医文化并不是说中医就是一种文化、就不是一种医疗技术,而恰恰是在说中医这种医疗技术蕴含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为什么中医看病要望闻问切、为什么要八纲辨证、为什么处方要君臣佐使?这都是在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指导下,也就是在中医文化指导下的外在表现。这种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才是中医文化的核心,它决定了中医的辨证论治、行为规范。
建设中医药文化将在三个层面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第一个层面是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保证中医学的本体地位不偏移。这一作用在中医现代化的浪潮中尤显重要。目前,有相当多的研究者把中医的“现代化”等同于中医的现代科学化,这种“现代化”的目的就是将中医“化”为一门物质基础明确、实验数据精确、能够客观化标准化的现代科学。然而中医学本身并不是现代科学,这样的“现代化”,必然要以丢弃或改变自己的特色为前提。众所周知,“科学”一词久已被人们错误地偷换成了“真理”的代名词,又进而把“西方的”偷换成“科学”的概念,于是“西方”——“科学”——“真理”这种一连串的概念转换就已经不知不觉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和生活的状态,而这种状态蒙住了中国人的眼睛,使中国人自卑于自己的文化,中医学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现代化——科学化——现代科学化——西医化——毁灭化”的危险境地,再不重视中医文化的发掘和研究,中医学岌岌可危。
第二个层面是构建中国式的健康文化。众所周知,健康不仅是没有病和不虚弱,按照WHO的定义,它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含义: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而中医文化“仁、和、精、诚”的内核完美地展示了中医学对人类健康的认识,它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中医行业,与千千万万的老百姓都有直接的联系。中医学讲养生,养生就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神合一、天人合一,中医文化是构建中国式健康文化的大宝库。
第三个层面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医学是当今唯一仍然鲜活、仍被老百姓广泛使用的、融人文与科技为一体的文化形态,它与儒道佛共同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四大支柱。中医在发展的过程中更融合了其他三家的精髓,而其他三家也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医家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曾经做过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调查显示在前10位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中,汉语(汉字)、孔子位居第一、第二位,中医居第六位。大力弘扬中医文化,大力发展中医文化事业,必将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和重要途径。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