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医特色,院内制剂无疑是其中的代表。名家有名方,名方做成名制剂,名制剂自然又成为新药开发的资源,这是中医发展传承的重要形式。然而这种形式由于不适合规范化管理的要求,不能有力地保障用药安全,被相关管理制度套上了“紧箍咒”。
这其实涉及一个在中医药领域老生常谈的问题:中医特色与规范化之争。此次出台的《意见》无论是从调剂管理还是注册角度都有所放宽,无疑是对中医特色和发展现状的一定程度的认可。
然而,回头再看,其实《意见》仅仅针对影响中药院内制剂发展的部分问题,严重制约其发展的“价格倒挂”等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也就是说,中药院内制剂的发展并不是自此就一帆风顺,而是还要面临不少考验。
试点18年中药配方颗粒研究终将结题
关键词:中药配方颗粒试点标准
7月30日,中药配方颗粒试点工作总结交流会在无锡召开,这是确立中药配方颗粒试点企业18年以来的第一次阶段性总结工作会议。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表示,目前是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时机,中药配方颗粒应加强临床实践应用,并做好质量标准的统一,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推动中药现代化的发展。业内人士表示,应尽快建立统一的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以推动中药配方颗粒产业的成熟和快速发展。
日本、韩国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推出中药浓缩颗粒,这种服用方便的剂型在海外市场畅销,在新加坡等地甚至已经完全取代中药饮片。1992年,我国企业开始中药配方颗粒的自主研发,并确定走单味配方颗粒的研制道路。1993年以后,有6家企业成为中药配方颗粒试点单位,并延续至今。
据了解,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牵头的中药配方颗粒的首个国际组织标准的制定工作将于近期完成。
销售18年,市场规模150亿,却时至今日仍在“试点”,时至今日才第一次进行总结,中药配方颗粒不能不说很“另类”。而这背后,折射出的却是中药饮片改革、创新之痛。
草根树皮黑糊糊地煮一锅,时至今天,这仍然是发展了2000多年的中医药的主要用药方式,与古人没有太大区别。中成药、中药注射剂……在一波波中药剂型现代化的浪潮里,中药饮片依旧雷打不动地维持原样。原因无它,没有谁在功效上能替代传统饮片,虽然它应用不方便、质量不可控。
近几十年来,国内学者多有关于饮片改革创新的研究,中药配方颗粒无疑是其中最成功的一个。它携带方便、质量可控、疗效稳定,还能像传统饮片一样进行处方调剂。但即便如此,关于中药配方颗粒,仍然存在着疗效能否与汤剂相比这样的传统质疑。
任何新事物的出现,自然会面临诸多质疑,但试点18年,销售到世界多个地区,却仍然在试点,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医药界的遗憾。在中药饮片创新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为什么不能摘下有色眼镜,给中药配方颗粒多一些支持呢?
“绿豆神医”张悟本事件折射养生市场乱象
关键词:养生媒体造星
6月2日晚,位于北京奥体中心的“悟本堂”被定性为“违建”,遭连夜拆除。与之一起倒塌的,还有所谓的养生大师张悟本的金字招牌。
张悟本,伪养生食疗专家,著有畅销书《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2010年2月做客湖南卫视《百科全说》节目后,其知名度迅速提高。2010年5月有媒体报道张并非出身于中医世家,仅为北京某工厂下岗职工,并且有学历造假的嫌疑。他宣扬的“绿豆治百病大法”引发市场绿豆涨价,其食疗理念也遭到专家质疑。
此后,张悟本在北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