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按穴位取穴
1)十四经穴:根据经络循行理论,刺血疗法常取本经、表里经或与其相连接的经脉的穴位。如《灵枢·热病》载:“风疼,身反折,先取足太阳及朋中及血络出血”;《素问·刺腰痛篇》载:“足太阳之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尿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说明角弓反张,腰脊疼痛,责之于足太阳膀胱经,可取该经的委中放血来治疗。《素问·刺热论》:“肺热病者,......身热,热争则咳喘,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豆大,立已。”说明病在肺经,可取肺经及与其相表里的大肠经腧穴,刺血来治疗肺热病。
十四经穴中的特定穴,如五输穴、郄穴、络穴、俞穴、募穴及交会穴等,因具有特殊的功效和主治,也为刺血疗法所常用。如《针灸大成》记载:“凡初中风跌倒,卒暴昏沉,痰涎壅滞,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手指十二井穴,当去恶血;又治一切暴死恶候,不省人事及绞肠痧,乃起死回生妙诀。“有实验表明,井穴放血可使急性实验性脑缺血家兔脑血流图波幅升高,有明显扩张脑血管作用,对大鼠脑缺血引起的钙调素含扯升高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有研究认为井穴放血对大鼠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机理可能与其提高SOD活性、清除自由基、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在临床上,常根据特定穴的不同属性和特点配伍使用,使疾病得到全面迅速的治疗。
有些腧穴因其独特的穴位特性,而为刺血疗法所常用。如“或针风,先向风府、百会中;或针水,水分挟脐上边取......”,再如高热取大椎,心浮选内关等。
2)经外奇穴:经外奇穴大多对某些病症有特殊的治疗作用,故也为刺血疗法所常用。如金津玉液点刺放血治疗中风失语;耳尖、太阳放血治疗红眼病;再如《玉龙歌》里所讲的“两眼红肿痛难消,怕日羞明心自焦,只刺睛明鱼尾穴,太阳出血自然消”等。
3)经验穴: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历代医家发现了在一些腧穴处放血,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的疗效,这些治疗方法仍被现代医家所沿用。如身柱、大椎放血治疗疟疾;大椎、合谷、曲池放血可以退热;耳背血管放血可以治疗头痛、眩晕等。
(2)按部位取穴
1)取病理反应点或恁点在某些疾病过程中常发现在经络循行的通路上,或在经气聚集的某些穴位上,有明显的压痛、结节,这就是反应点。反应点不仅对疾病的治疗有意义,对疾病的诊断也有很大的临床意义。当体内脏腑病变反映在皮肤上,可出现瘢痕,或青或红或褐或有突起,这就是恁点。所以在胸、腹、背部出现的反应点或癒点上放血,可以起到治疗脏腑病变的作用。据《针灸聚英》记载:“偷针眼,视其背上有红点如疮,以针刺破即搓。”
张国瑞教授根据气街理论提出的“背腰三部区”可用来指导临床寻找病理反应点。其中肩背区,约第7颈椎以下至第7胸椎棘突下的肩背部区域,多用于治疗心、肺病及有关组织、器官的疾病、胸背部、头面部、上肢病证。腰背区,约第7胸椎棘突下至第1腰椎棘突下的背腰部区域,多用于治疗肝、胆、脾、胃、大肠、小肠、三焦病及有关组织、器官的病证和上腹部、背腰部病证。腰骶区,约以第1腰椎棘突下至长强穴的腰祗部区域,多用于治疗肝、肾、膀胱、大肠、小肠病及有关组织、器官的病证,并可用于强身壮体保健。
2)血管显露处:头面、舌下、腘窝、肘窝都为静脉显露之处,有些穴周的静脉也较明显,当以上部位的静脉在病理状态下发生形态、颜色的变化时,在该处放血,出血容易,操作便捷,效果极佳。如《灵枢·厥病》记载:“厥头痛,头脉痛,......视其头动脉反盛者,刺尽出血。”《医林改错》记载:“瘟毒流行,......用针刺其胳膊肘里弯处血管,流紫黑血,毒随血出而愈。“许多患者在常规所选穴位处往往没有静脉显现,这时就可循经寻找病变血管取穴。如腰腿痛患者在委中穴上找不到病变血管,就要在委阳穴、浮郄穴,或从委中穴到殷门穴这一段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处去寻找充盈度增高显现的血管刺血治疗。
3)病灶处:在瘀血肿胀处或疮疡痄肿局部放血,可治疗急性挫伤及多种皮肤病。如《疮疡全书》中治丹毒“三棱针刺毒上二三十针”等。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