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亦称经行腹痛,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疼痛引腰骶,甚至剧痛至昏厥者。临床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痛经是指女性从月经初潮开始就发生腹痛,每次月经期都会发作。原发性痛经的原因为子宫口狭小、子宫发育不良或经血中带有大片的子宫内膜,后一种情况叫作膜样痛经;有时经血中含有血块,也能引起小肚子痛。继发性痛经则是指女性行经数年或十几年才出现的经期腹痛,多是由疾病造成,如子宫内膜异位、盆腔炎、盆腔充血等。目前治疗以西药止痛药物或通经活血止痛的中成药为主,应用岭南陈氏针法治疗原发性痛经,以疏肝健脾、补肾活血、调经止痛等为原则,针灸并用,施用分级补泻手法和导气法,使气至病所,以达到良好的疏通经络、调经止痛的效果。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多与情志不畅、经产不洁、起居不慎、房劳多产等相关,此外患者体质强弱及月经周期特殊的生理变化相关也和本病相关。经期前后,血海充盈而致溢泻,胞宫内气血变化迅速,此时致病因素乘虚而入,痛经便发生了。从中医角度来看,痛经发生的原因,不外乎虚和实二种,虚乃胞宫血虚,冲任失充,胞宫失却濡养,导致的“不荣则痛”,这种疼痛常发生在月经结束之后;另一种是冲任瘀血,气血运行受阻,导致的“不通则痛”,这种疼痛常发生在行经之时。
治疗方法 “岭南陈氏针法”的疗效可谓独树一帜,该针法历经了陈宝珊、陈锦昌、陈全新、陈秀华等五代人、两代弟子逾百年的发展、传承和创新,到目前为止,岭南陈氏针法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针法体系,其中包含飞针法、分级补泻法和导气法。在2015年,岭南陈氏针法列入广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对于原发性痛经的治疗,岭南陈氏针法选用任脉、足三阴经和足少阳经等腧穴为主,主要处方:关元、中极、子宫、三阴交、照海、太冲、阳陵泉等,施用分级补泻手法,补关元、中极、三阴交、照海,泻太冲、阳陵泉,余穴施平补平泻手法,配合导气法,使气至病所,以达到良好的疏通经络、温经止痛的效果。
典型病例 李某,25岁,女性。2018年12月5日来诊。诉反复痛经20年。患者从13岁月经来潮时出现痛经,伴小腹下坠感,经血颜色偏暗,经行血块,平素月经规律,30天一个周期。伴见经量多、色暗红、血块++、血块排出不畅等。现来诊:月经来潮第一天、小腹坠胀痛、经行不畅、血块难下、时有偏头痛、疲倦肢冷、面部痤疮、色红、油脂分泌旺盛、夜眠欠佳、梦多、舌淡红、苔薄白腻等。双关脉弦滞,双寸不足,双尺脉沉涩。体查:双下肢内外侧均有细小瘀络。
诊断:①痛经。②粉刺。均为肝胆不和、上热下寒、湿瘀阻络等导致。
患者脉象为集中在关部,此为肝胆瘀滞,足少阳胆经从头走足,患者面部痤疮,且油脂分泌旺盛,此为胆经气血过盛,胆经气血旺盛,则出现偏头痛;胆热上内扰心神,则出现睡眠梦多;小腹隐痛、经行腹痛、血块较多、疲倦肢冷,此为湿瘀阻络、寒凝经脉。
针刺处方:关元、中极、子宫、三阴交,施用平补手法;太冲、阳陵泉施用平泻手法。
艾灸处方:三阴交,悬灸20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温热感为度。
经过1次针灸治疗后,患者痛经及偏头痛诸症均有改善,睡眠较前明显好转。接受3次针灸治疗以后,患者面部痤疮明显改善;下一个月经周期来潮时痛经无发作。嘱患者注意保暖,尤其是小腹部、腰骶部和下肢保暖,保持心情舒畅。
药膳茶饮 根据不同体质和病型,推荐不同的中医药膳茶饮处方。
气血虚弱型:当归红糖饮:当归100g,红糖20g。先将当归浓煎取汁,加红糖20g调服,为1剂。每次月经来潮前3天开始服用,每日1剂,连服7剂为一疗程。
功效:养血调经止痛。
气滞血瘀型:砂仁猪肚汤:砂仁10g,田七9g,猪肚100g。将猪肚用沸水洗净,刮去内膜,去除气味,与砂仁、田七一起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烧沸后文火煮约2小时。调味后饮汤吃肉。
功效:行气醒胃,祛瘀止痛。
湿热蕴结型:茵陈山楂煎:绵茵陈20g,山楂10g,银花10g,红糖10g。洗净上药,同放入锅内,加水适量,水煎取汁,加入10g红糖,分次饮用。
功效:清利湿热,活血散瘀。
寒凝血瘀型:当归羊肉煲(冬季食用适宜):当归5g,肉桂1.5g,陈皮3g,羊肉250g。将羊肉洗净,切块,与陈皮、当归同放入煲内焖煮至烂,放入肉桂10分钟,调味食用。
功效:温经散寒,活血养血,调经止痛。
肝肾不足型:黑豆米酒鸡蛋汤:黑豆60g,鸡蛋2枚,米酒120ml。先浸泡黑豆2小时,将黑豆、鸡蛋同煮,蛋熟后去壳再煮,煮至豆熟加入米酒120ml,吃蛋喝汤。
功效:滋补肝肾,调经止痛。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