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因
暴饮暴食,食后就寝;或空腹饮酒,或酒后发怒。劳动完毕即进食,吃饭完毕就劳动;饥不择食,食必极饱。日久,胃腹疼痛,又不及时治疗,再加情绪之不畅,久则肝脾不和。
2.症状
头昏,背疼,胃部胀,食欲差;或背部受凉。吐酸水。胃溃疡疼痛,多在饭后1小时左右。十二指肠溃疡疼,约在饭后3小时左右,疼痛持续1~2小时,逐渐减轻。疼止后,上腹部有不舒适感觉,兼有背部疼。在脾俞、胃俞穴等处有压疼。有时恶心,嗳气,多数兼有膝关节痛;或头闷,头疼,失眠等。
3.辨证施治
对肝脾不和,应舒肝健脾胃为主,并宜助以补气血。
配穴与手法:
内关穴(补)、太渊穴(补)、合谷穴(泻)、太冲穴(泻)、隐白穴(补)、三阴交穴(补)、足三里穴(补)、天枢穴(补)、中脘穴(泻)、气海穴(补)、膈俞穴(补)、脾俞穴(补)、胃俞穴(补)。穴平揉、压放各100次。
轻重标准度:应用重度。但膈俞、脾俞、胃俞穴,手法不宜重,可加倍手法次数,对治疗本病有决定性作用。但年老体弱的患者,则宜用中等度手法。
快慢标准度:应用慢度。
平揉圆圈大小度:应用中度。
如有呕吐症状,另加背部循压法,由上向下取穴。在上部的穴,手法轻;在下部的穴,手法重。头疼的,加头部推运法或压穴法。
如无呕吐者,可减去太冲穴。腹部疼痛者,可助以腹部振颤。兼有膝关节疼的,加局部压穴法(疼痛局部取穴,或阿是穴)。
患者如有烦躁情况,平揉的圆圈要极小,压放的距离也要短。这样,就能引着“动”,进入“静”,有抑制烦躁作用。
方义解释:以上配穴,泻太冲穴,以舒肝。补太渊穴,即补肺气,亦具有补肾作用。因肺金生肾水,含有虚则补其母之义。太渊与合谷、期门穴配合,则增强舒肝作用。以肺金,能制约肝木。健脾胃,取内关、三阴交、足三里、天枢、中脘、脾俞、胃俞等穴。补气血,取太渊、气海、隐白、膈俞等穴。
验案例证
(1)刘XX,女,54岁。住西安市省工会家属宿舍。1962年6月某日就诊。
主诉:胃病已多年,不敢吃凉食,食欲不振,发病时,疼不可忍。连年,曾服中西药治疗,并经某医生按摩多次,没有根治,仍遇冷风,或吃冷食就犯病。大便干燥,有时二三日解大便1次。
检查:面色白而微黄,舌苔薄白。脉象沉弦无力。按胃寒疼痛治疗。
处理:泻合谷、补内关、足三里、三阴交,泻中脘,补天枢、气海、膈俞、脾俞、胃俞(背部这三穴手法各200次)等穴。每穴平揉、压放各100次。
本病,第一次治疗后就见效,经治疗三四次基本好转,因路远停止治疗。到十月份,突然发病,经某医院检查:为十二指肠溃疡。于1963年1月要求点穴。3个月的时间,1点穴20次,基本痊愈。患者过去经常穿着棉“暖腰”(北方衣服),不敢脱下,现时不但脱下棉“暖腰”,而且不怕凉风,敢吃瓜果及冷荞粉等食物。数月来,一点也不胃痛。
(2)王XX,男,54岁。住陕西省工会。1963年5月1日初诊。
主诉:呕吐,失眠,胸闷,历时半月。以往患十二指肠溃疡,于1956年某月某日,突然急性发作,经手术治愈。还患胃下垂、神经衰弱、关节炎已多年。最近呕吐,失眠,胸闷,影响头昏闷,烦躁不安,情绪不佳。经本市某医院透检查:确诊为胃溃疡,兼肺气肿及神经衰弱等症。经服中西药物,未见效果。
检查:舌苔垢腻。脉象弦数而虚。为肝胃不和,明虚阳越之症。
处理:补肾,补气血,健脾胃,舒肝为主。取穴,补太渊、内关、肺俞(压放)、膈俞、脾俞、胃俞穴。每穴平揉、压放各200次。泻中脘穴,补气海、天枢穴。平揉、压放各100次。补足三里,泻太冲穴,平揉、压放各200次。
本病,每周治疗3次。第一次,点穴后,失眠好转。第二次,点穴后,呕吐减轻。7次后,胸闷减轻。失眠已愈,呕吐已止。此后,各症均已好转。在治疗中,如相隔七八天点1次,就有想呕吐的现象出现。一经点穴,想呕顿除。现时一切都好,接近痊愈。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