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特色中医点穴百病点穴正文

中医点穴治疗感冒

1.病因

本病得之于气候的突然变化。所以,在秋、冬与冬、春之间,最容易感冒。患感冒者,大多数由于体弱、卫虚,或有内热而感受风寒所致。

2.症状

头痛,发热,或恶风,或怕冷,鼻塞,流清涕,喷嚏,咳嗽,咽疼,或身体疼痛等。

3.辨证施治

感冒,以怕冷者,为受寒;恶风者,为受风。严冬,多受寒;春天,多受风。风寒感冒,重则

发热,体温升高。风化热,则多咽疼。胃有积热,亦兼咽疼。风寒侵袭肺系,则多咳嗽,流鼻涕,或喉痛等证相继出现。也有感冒,体温不高,而仅觉身体不适者,应用点穴治疗感冒,则是:1.解表退热;2.清热解表;3.一般解表。

配穴与手法:

1.解表退热:风池穴(泻)、合谷穴(泻)、列缺穴(泻)、内关穴(补)、大椎穴(泻)。每穴平揉、压放各100次。合谷与列缺穴,各加点打法100次。

轻重标准度:应用中度。年老体弱者,应用轻度。

快慢标准度:应用快度。年老体弱者,应用中度。

平揉圆圈大小度:应用中度。

2.清热解表:大椎穴(泻)、内关穴(补)、合谷穴(泻)、风池穴(泻)、内庭穴(泻)、太溪穴(补)。每穴平揉,压放各100次。

轻重、快慢及揉圈大小度;均宜用中度。

3. 一般解表:内关穴(补)、合谷穴(泻)、列缺穴(补)、风池穴(泻)、足三里穴(补)。每穴平揉,压放各100次。足三里穴,则加点打100次。

手法标准,与上法同。

方义解释:

第一组:解表退热法。主表者,为肺。而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表里,而肺之表,则为手阳明经,取合谷穴,用泻法,则驱邪由表而出;并配列缺穴(肺之络穴),以助合谷穴之效。并且可治疗由感冒而引起的头疼及肺系症状。风池穴属于胆经。胆经主风。而风池穴的部位,却在项后入发际五分之处,恰好是最易受风部位,风邪,多由风池穴而侵入。风池穴与合谷穴配合,确为治疗风寒感冒之主穴,是一切感冒必用的穴位。退热者,泻大椎穴与补内关穴相结合。大椎穴,为手、足三阳之交会穴。“阳盛则热”,泻大椎穴,即泻其阳盛之

热。内关穴,为阴维之交会穴。“高热则伤阴”,补内关穴者,即起维护诸阴之效。因而,内关穴与大椎穴的补泻结合,不仅用于感冒发热有效,即用于其他病证而引起的发热,也同样有效。

第二组:清热解表法。是在第一组解表退热的基础上,减去列缺穴,另加泻足阳明胃经之内庭穴,补足少阴肾经之太溪穴。内热者,多因胃中积食所致。内庭穴,即足阳明胃经之水穴,泻其热,则可保其水。热由火生,保水则能制火。太溪穴,为足少阴肾经之原穴,补太溪穴者,即保肾水而制火也,因热甚则耗水。所以,凡是有热病证者,都可以配合泻内庭穴与补太溪穴的方法,使二者相互结合清解内热。

第三组:一般解表法。应用于不发热的感冒。这种感冒,皆由操劳疲乏之后,不慎受点凉而引起,取内关、合谷、足三里等穴,则有恢复疲劳之效果。与列缺、风池穴的互相结合,则起恢复精神与散发风寒的疗效。本方法,也具有退一般发热的作用,如感冒发热在38℃以下者。

补内关穴与泻合谷穴的配合:它具有调整脉率的作用,也就是能使脉速变缓,也能使缓脉变得稍快。总之,可使快脉或是缓脉,达到接近正常。因而,两穴的配合,不只是用于外感病,也可用于一切内部疾病。调整脉率是一个方面,还必须根据不同的病症,结合相适应的治疗方法,才能发挥其调整脉率的效果。

小结:风寒感冒过的人,没有免疫力。所以,经常感冒的人,一年之间,总是要害几次感冒;另外,有些人经常坚持身体锻炼,因而,多年也不害一次感冒。这就说明患感冒者,它与身体素质有很大的关系。那么,坚持体育锻炼,确实有预防感冒的效果。

点穴治疗感冒,一次就可以见效。但必须连续的治疗3~5次以后,方可痊愈。轻证,点穴一两次就会好的,每日点穴1~2次也可。如果发热在38 ℃以上者,一日点穴2~3次,两日内即可热退。体温到39~40℃者,则每日应点穴四次。有的则需两小时点穴一次,连续点穴两次之后,体温则开始下降。有内热者;发热则易反复,尤以夜晚12时之前体温较高。如果,在晚上8时多点穴之后,体温虽不下降,但也不上升时,就说明发热已经控制;再予点一次穴,到12时之后,体温即可下降。

感冒的症状很多,而感冒的病人不是各种症状都有。而出现的症状,也各有不同的差别。但是,只要感冒的风寒主证退,而其他兼证亦随之而退。如果,后遗症的头痛,或咳嗽等病,则应按各种病证,进行治疗之。

小儿感冒,则容易发烧,体温在38~39℃时,仅点合谷(泻)、足三里(补)两穴,一般有点穴一次痊愈的。如体温在40℃时,每穴平揉、压放、点打各200次,也就是每穴、每法,各增加100次。每隔2小时,点穴一次,连续点穴2~3次,体温即可下降。24小时内,体温即可恢复正常。如有内热者,须参考前边的治疗方法而予以点穴。

预防感冒,平时应注意气候的突变,及时穿衣防御风寒。勿吃过量之食,积食则易感冒。不宜过度疲劳,过劳则易热而喜凉,贪凉则易感冒、在感冒流行期,可用解表退热方法,一日一次自我点穴,继续一周时间,就可起到预防作用。如果,自己觉着有点怕冷的现象,这可能是已经感冒的先兆,应迅即按照解表退热的穴位和手法,进行自我点穴。每相隔2小时左右,点一次穴。点4~5次之后,身体状况就好多了。或者感到发热,而且有微汗出,这已经是把感冒治愈了。

验案例证

杨XX,男,58岁。1959年4月24日入院。

主诉:前几天,曾害感冒,不以为意,自服两次阿司匹林。本日由于开会受累,又在太阳地站了片刻,感觉疲劳。此后,就感到发热,随即住院治疗。

检查:体温呈波状式,时高时低。自觉热一阵,冷一阵。体温高至39℃以上,低至37℃。早七时半会诊时,腋下温度39.2℃。血压高。头昏闷,发热汗出,情绪不佳,精神不好,饮食不入,饮水少许即欲发呕;皮肤烙手,上唇焦。胃上口微有压疼感,心烦难受。脉象洪大,左手尤其显著根据证象,此病由疲劳引起。内热上越,兼有外感。治疗宜退热和胃。

处理:取大椎穴(泻),陶道穴(泻),每穴平揉、压放各200次,并由背部两侧的太阳经(即大椎、陶道穴的脊椎两侧),用拇指由上往下,推三四次,继点内关穴(泻)、中腺穴(泻)、关元穴(补),每穴平揉、压放各200次,并作腹部轻度振颤;又点足三里穴(补)、三阴交(切)等穴。

复诊(当日上午12时):点穴后汗渐出,已能入睡,并能喝点水。体温降至37 ℃。脉象好转,略弦数,右关较为显著。

处理:宜泻胃热,和胃气,取中脘穴(泻)、关元穴(补),并作腹部振颤;点内庭穴(泻)、太溪穴(补)。即引水制火法也。每穴平揉、压放各100次。

三诊(26日8时):由于前两次点穴后(兼服中药柴胡汤,注射葡萄糖),精神大为好转。体温降为37℃。皮肤感觉已正常。

处理:由于连日发热汗出,津液受损,因而,口唇发焦,口内有臭味,为胃热上蒸之象。取太渊穴(补),以补肾水之母,使水分充足,则津液充沛。点中脘穴(泻)、关元穴(补),并在腹部辅助振颤,以和胃气。取足三里穴(补),以促进胃机能的恢复。

结果:此病经点穴两日,即恢复正常。在未点穴之前,患者虽然中西药并进,但体温一直波动,经过点穴,体温下降,一切均好转。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中医点穴治疗咳嗽(气管炎)

下一篇:中医点穴治疗吐泻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