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特色小儿捏脊正文

捏脊疗法常用上肢部穴位

(1)脾经

【部位】拇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用左手握患儿之左手,同时以拇、食二指捏住患儿拇指,使之微屈,再用右手拇指白患儿拇指尖推向拇指根,称为补脾经;若将患儿拇指伸直,自拇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脾经;若来回用力推之,称为清补脾经。一般操作100-500次.

【功效】健脾补气、清热利湿、化痰止咳、和胃消食。

【主治】腹泻、食欲不振、黄疸、痢疾、胃脘痞满。

【临床应用】补脾经能健脾胃,补气血。主治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引起的腹泻、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病证。清脾经则清热利湿,化痰止呕。主治湿热熏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等症。清补脾经能和胃消食,增进食欲。主治脾胃不和引起的胃脘痞满、吞酸恶食、腹泻呕吐等证。若湿热留恋,久不消退或外感发热兼湿者,可单用本法治之。注意:①小儿脾胃薄弱,不官攻伐太甚,在一股情况下,脾经穴多用补法,体壮邪实者方能用清法。②小儿体虚,正气不足,患斑疹热病时,推补本穴,可使隐疹透出,但手法宜快,用力宜重。

(2)肝经

【部位】食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左手握住患儿之手,使其手指向上,手掌向外,然后再用右手拇指掌面由下而上直推,称清肝经,若由上而下直推或旋推之,称补肝经。100-500次。

【功效】平肝泻火,熄风镇惊,解郁除烦。

【主治】惊风抽搐、烦躁不安、目赤肿痛、五心烦热等证。

【临床应用】补肝经一般不常用,若肝虚应补时则需补后加清,或以补肾经代之,称为滋肾养肝法。

(3)心经

【部位】中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以左手握住患儿之手,使其中指向上,手掌向外,然后再以右手拇指自患儿中指末节向指尖方向直推,称清心经;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或旋推,称补心经0 100-500次。

【功效】清热退心火。

【主治】高热面赤、口舌生疮、小便短赤、惊风、惊吓。

【临床应用】常用于心火旺盛而引起的高热神昏、面赤口疮、小便短赤等,多与清天河水、清水肠等合用。本穴宜用清法,不宜用补法,恐动心火之故。若气血不足而见心烦不安,睡卧露睛等证,需用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代之。

(4)肺经

【部位】无名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医者左手握住患儿之左手,使其无名指向上,手掌向外,然后用右手拇指腹,自无名指末节根部向指尖方向直推,称清肺经;南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或旋推,称为补肺经0 100-500次。

【功效】清肺经能宣肺清热、止咳化痰;补肺经能补益肺气。

【主治】感冒发热、咳嗽气喘、痰鸣、胸闷、鼻下、鼻流浊涕等证。

【临床应用】补肺经用于肺气虚损、咳嗽气喘,虚汗怕冷等肺经虚寒证;清肺经用于感冒发热及咳嗽、气喘、痰呜等肺经实热证。

(5)肾经

【部位】在小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先以左手握住患儿之左手,使手掌向上。再以右手拇指,从患儿小指尖推至掌根,称为清肾经;由掌根直推至小指尖,称为补肾经。一般操作100-500次。

【功效】清利下焦湿热;滋肾壮阳、强筋健骨。

【主治】膀胱蕴热、小便短赤、腹泻及小儿肾炎等病证。

【临床应用】补肾经用于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肾虚久泻,多尿、遗尿,虚汗喘息等证。清肾经用于膀胱蕴热,小便赤涩等证。临床上肾经穴一般多用补法,需用清法时,也多以清小肠代之。

(6)大肠

【部位】在食指桡侧缘,由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操作】以左手握住患儿之左手,使掌侧置;再以右手食、中二指挟住患儿拇指,然后用拇指桡侧面,白指尖直推至虎口为补,称为补大肠;反之为清,称为清大肠;若来回推之,称为清补大肠。100-300次。

【功效】温中止泻、涩肠同脱;清热利湿导滞。

【主治】腹泻、痢疾、脱肛等证。

【临床应用】补大肠能涩肠固脱,温中止泻。用于虚寒腹泻、脱肛等病证。清大肠能清利肠腑,除湿热、导积滞。多用于湿热,积食滞留肠道,身热腹痛,痢下赤白,大便秘结等症。本穴又称指三关,可用于诊断

(7)小肠

【部位】在小指尺侧边缘,白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从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为补,称为补小肠;反之则为清,称为清小肠。操作100-300次。

【功效】补小肠可滋阴补虚;清小肠可清热利尿。

【主治】 小便短赤、多尿、遗尿、尿闭、水泻、口舌生疮等证。

【临床应用】清小肠能清利下焦湿热,泌清别浊,多用于小便短赤不利,尿闭,水泻等症。若心经有热,移热于小肠,以本法配合清天河水,能加强清热利尿的作用。若属下焦虚寒,多尿、遗尿则宜用补小肠。

(8)肾顶

【部位】在小指顶端。

【操作】医者以拇指或中指端按揉之,称揉肾顶。揉100-500次。

【功效】收敛元气,固表止汗。

【主治】自汗、盗汗、解颅、大汗淋漓不止等证。

【临床应用】揉肾顶能收敛元气,固表止汗,对自汗、盗汗或大汗淋漓不止等证均有一定的疗效。

(9)肾纹

【部位】以手掌面,小指第2指间关节横纹处。

【操作】以中指或拇指端按揉之,称揉肾纹。揉100-500次。

【功效】祛风明目,散瘀结。

【主治】目赤肿痛、热毒内陷、鹅口疮等证。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目赤肿痛或热毒内陷,瘀结不散所致的高热,呼吸气凉,手足逆冷等证。

(10)掌小横纹

【部位】在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

【操作】以中指或拇指端按揉之,称揉掌小横纹。揉100-500次。

【功效】清热散结,宽胸宣肺,化痰止咳。

【主治】痰热咳喘、口舌生疮、百日咳、肺炎。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喘咳,口舌生疮等,为治疗百日咳、肺炎的要穴。临床上用揉掌小横纹治疗肺部湿性哕音,有一定的疗效。

(11)小横纹

【部位】在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的掌指关节横纹处。

【操作】用拇指侧向食指或小指的掌指关节横纹处,来回推之,称推小横纹;以拇指甲依次掐之,继以揉之,称为掐小横纹。推100-300次;掐3-5下。

【功效】退热、消痈、散结。

【主治】脾胃热结、口唇破裂、口疮、腹胀、发热、烦躁等证。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脾胃热结、口唇破烂及腹胀等证。临床上用推小横纹治疗肺部干性哕音,有一定疗效。

(12)四横纹

【部位】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的第一指向关节横纹处。

【操作】患儿四指并拢,医者以拇指端从食指横纹处向小指横纹处,称推四横纹;经拇指甲依次掐揉之,称掐四横纹。推100-300次;掐3-5下。

【功效】退热除烦,散瘀结。

【主治】疳积、腹胀腹痛、气血不和、消化不良等证。常与补脾经、揉中脘等合用。也可用毫针或三棱针点刺本穴出血以治疗疳积,效果也好。

【临床应用】多用于疳积、腹胀、气血不和、消化不良等证。常与补脾经、揉中脘等合用。也可用毫针或三棱针点刺本穴出血以治疗疳积,效果也好。

(13)运土入水

【部位】手掌面,拇指桡侧经手掌边,小指掌面稍偏尺侧至尖端。

【操作】以左手握住患儿之左手手指,使手掌朝上,同时拇、食二指捏住患儿拇指,再用右手拇指侧面,自患儿拇指端循手掌边缘,向上推运至小指端为l遍。100-300遍。

【功效】清脾胃湿热,利尿止泻。

【主治】湿热内蕴、少腹胀满、小便短赤、呕吐泄泻、便秘、痢疾等证。

【临床应用】常用于新病、实证,如因湿热内蕴而见少腹胀满、小便赤涩、泄泻痢疾等证。

(14)运水入土

【部位】手掌面,小指尺侧缘沿手掌边缘至拇指桡侧尖端成一弧形曲线。

【操作】左手握住患儿之左手手指,使手掌朝上,用右手拇指侧面,自患儿小指端循手掌边缘,向上推运至拇指端为1遍。100-300遍。

【功效】健脾助运,润燥通便。

【主治】脾胃虚弱、肚大青筋、腹胀、食欲不振、泻痢等证。

【临床应用】多用于因脾胃虚弱而见完谷不化,腹泻痢疾、疳积、便秘等证。

(15)胃经

【部位】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节。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指自掌根推向拇指根,称清胃经旋推胃经为补胃经。100-500次。

【功效】清胃经可和胃降逆,除烦止渴;补胃经能健脾胃,助运化。

【主治】恶心呕吐、烦渴善饥、呃逆、嗳气、吐血衄血、食欲不振、腹胀、口臭、便秘等证。

【临床应用】清胃经可用于胃火上亢引起的衄血等证。临床上多与清脾经、推天椎骨、横纹推向板门等合用,治疗脾胃湿热,或胃气不和所引起的上逆呕恶等症;若胃肠实热、脘腹胀满、发热烦渴、便秘纳呆,多与清大肠、退六腑、揉天枢、推下七节骨等合用。补胃经临床上常与补脾经、揉中脘、摩腰、按揉足三里等合用,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纳呆腹胀等证。

(16)板门

【部位】在手掌大鱼际平面。

【操作】用左手托住患儿之左手,再以右手食、中指挟住患儿的拇指,然后用拇指端运之或揉之,称为揉板门或运板门;用右手拇指侧面自板门向大横纹,称板门推向横纹;若以右手拇指侧面自大横纹推向板门,又称为横纹推向板门。揉、推各100-300次。

【功效】健脾和胃、消食化滞;止泻、止呕。

【主治】乳食停积、腹胀腹泻、食欲不振、呕吐、暖气等证。

【临床应用】揉板门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滞,通达上下之气,多用于乳食停积,食欲不振或嗳气。板门推向横纹能止泻,主治乳食停滞引起的腹泻及各种泄泻。横纹推向板门则能呕吐,主治胃气上逆而致的各种呕吐,多与推天柱骨配用,加强止呕吐疗效。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捏脊疗法常用下肢部穴位

下一篇:捏脊疗法常用腰背部穴位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