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儿科儿科心肝病证夜啼正文

夜啼的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辨证重在辨别轻重缓急,寒热虚实。婴儿夜间啼哭而白天能正常入睡,首先考虑由于喂养不当所致,应给予相应的指导。要仔细观察,寻找原因,确认夜啼无直接病因者,方可按脾寒、心热、惊恐辨治。虚实寒热的鉴别要以哭声的强弱、持续时间、兼症的属性来辨别。

二、治疗原则

因脾寒气滞者,治以温脾行气;因心经积热者,治以清心导赤;因惊恐伤神者,治以镇惊安神。

三、分证论治

1、脾寒气滞

证候:啼哭时哭声低弱,时哭时止,睡喜蜷曲,腹喜摩按。四肢欠温,吮乳无力,胃纳欠佳,大便溏薄,小便较清,面色青白,唇色淡红,舌苔薄白,指纹多淡红。

分析:夜则阴盛阳衰,脾寒愈甚,寒邪凝滞,腹中作痛而夜啼不安。《保婴撮要·夜啼》云:“夜属阴,阴盛则脾脏之寒愈盛,脾为至阴,喜温而恶寒,寒则腹中作痛,故曲腰而啼。”因痛而啼,痛解而寐,故时哭时止。脾脏虚寒,运化失司.故吮乳无力,胃纳欠佳,大便溏薄。虚寒内盛,故睡喜蜷曲,腹喜摩按。小便较清,面色青白,唇色淡红,舌苔薄白,指纹淡红均为脾寒所致。

治法:温脾散寒,行气止痛。

方药:乌药散合匀气散加减。常用药:乌药、高良姜炮姜温中散寒,砂仁陈皮木香香附行气止痛;白芍甘草缓急止痛,桔梗载药上行,调畅气机。

大便溏薄加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时有惊惕加蝉蜕钩藤祛风镇惊;哭声微弱,胎禀怯弱,形体羸瘦可酌用附子理中汤治之,以温中健脾,同时注意保暖。

2、心经积热

证候:啼哭时哭声较响,见灯尤甚,哭时面赤唇红,烦躁不宁,身腹俱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尖红,苔薄黄,指纹多紫。

分析:心主火,热伏于内,扰动神明,故人夜心烦而啼。(保婴撮要·夜啼)云:“心属火,见灯则烦热内生,两阳相搏,故仰身而啼。”《幼科发挥·心所生病》云:“心属火则烦,多夜啼。”此证为受热所致,故哭声响亮,面赤唇红,身腹俱暖,大便秘结。苔黄,指纹紫均为热象。小便短赤,舌尖红为心经有热之象。

治法:清心导赤,泻火安神。

方药:导赤散加减。常用药:生地清热凉血,竹叶木通清心降火,甘草梢泻火清热,灯心引诸药人心经。同时要注意避免衣被及室内过暖。

大便秘结而烦躁不安者,加生大黄以泻火除烦;腹部胀满而乳食不化者,加麦芽莱菔子、焦山楂以消食导滞;热盛烦闹者加黄连栀子以泻火除烦。

3、惊恐伤神

证候:夜间突然啼哭,似见异物状,神情不安,时作惊惕,紧偎母怀,面色乍青乍白,哭声时高时低,时急时缓,舌苔正常,指纹色紫,脉数。

分析:小儿神气怯弱,复因暴受惊恐,则心神受惊,故睡中惊悸而突然啼哭,神情不安,时作惊惕,紧偎母怀以求安全。《育婴家秘·夜啼》云:“惊惕者,常在梦中哭而作惊。”暴受惊恐,神志不安,心虚胆怯,故面色乍青乍白,指纹色紫,脉数。

治法:定惊安神,补气养心。

方药:远志丸去朱砂。常用药:远志、石菖蒲茯神龙齿定惊安神,人参、茯苓补气养心。

睡中时时惊惕者,加钩藤、蝉蜕、菊花以熄风镇惊。也可用琥珀抱龙丸以安神化痰。

其他疗法

一、外治疗法

艾叶干姜粉炒热,用纱布包裹,熨小腹部,从上至下,反复多次。或用丁香肉桂吴茱萸等量研细末,置于普通膏药上,贴于脐部。用于脾寒气滞证。

二、针灸疗法

1、艾灸神阙:将艾条燃着后在神阙周围温灸,不触到皮肤,以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连灸7日,用于脾寒气滞证。

2、针刺:取穴中冲,不留针,浅刺出血。用于心经积热证。

三、推拿疗法

1、分阴阳,运八卦,平肝木,揉百会、安眠(翳风风池连线之中点)。惊恐者清肺金,揉印堂、太冲内关;脾寒者补脾土,揉足三里、三阴交关元;心热者泻小肠,揉小天心、内关、神门

2、按摩百会、四神聪、脑门、风池(双),由轻到重,交替进行。患儿惊哭停止后,继续按摩2—3分钟。用于惊恐伤神证。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

下一篇:夜啼的预防与护理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