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前几年没有药材种植信息引导,盲目地发展,导致产出超过社会需求,致使药材市价大幅滑落,造成药市逐渐低迷,农民种药得利极少,便失去了种药积极性,加之国家有关部门对种粮进行补助,药农很快转变了观念。药材这种特殊的作物为何经不起粮食作物的冲击呢?笔者根据药材种植技术资料存在的问题和种植的现状及种植所需的配套信息作以粗略的总结,以供药界朋友参考。
种植书籍多为缺少实践依据的老版本
绝大多数农民不懂得药材种植技术,但是前几年在瓜、果、粮、菜价低廉的情况下,农民受药材高价的诱惑,特别是在一部分种苗商的误导下,盲目地种植药材。没有可靠的技术,农民仅仅依赖药商提供的简短资料,这些资料又都是从一些药材种植书上照搬过来的。那些种植书可靠吗?笔者曾将几位名教授编写的技术与种植经验作了对比,发现那些资料理论性太强,缺少实践。比如种植书上说丹参栽种时平地栽就行,亩产可达到350公斤,而笔者经过几年的实践,发现打垄栽种,不仅能增加土壤的厚度,提高产量,而且长出的丹参相对参条较粗、较多(一般亩产可达500公斤。)再如书上讲板蓝根在播种时应采用条播,便于田间作业,而且能提高产量,并且说采用条播,亩产干品可达300公斤~350公斤。根据有关技术人员在安徽亳州、河南洛阳等最适合板蓝根生长区域种植,发现条播的单产只能达到200公斤,撒播的才能产300公斤,在洛阳一带撒播板蓝根,亩产可达450公斤。另外书上没有立体种植的模式,而在亳州长短结合、高低间作的立体种植,已经有十多年历史,如板蓝根与芝麻套种互不影响,白芍、丹参套种白术、玄参、白芷、芝麻等。哪些品种可相互间作?在哪个时间间作?在亳州老产区的药农已总结出一套经验。现在各个书店所卖的药材种植书,没有一个是新版本,仍然是缺少实践依据的老版本。
药材种植缺少科技投入
药用植物最易遭受草荒,人工除草不仅费工,而且踩地,有时还会伤苗,所以药农都想用除草剂来给药材除草,但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专门针对药材的除草剂。
在种子方面,投入的科技力量也较为薄弱。虽然有个别脱毒种苗培育成功,但也仅仅是少数品种,而且因环境和成本问题不能进入大田,如浙江宁波培育的脱毒白术、安徽亳州的脱毒菊花、丹参等都依旧停留的实验室里。药农种的仍然是不抗灾、低产、含量低的老品种,如亳白芍现在种的仍旧是老品种,不仅产量逐渐降低,而且有效成分含量也较低。据业内知情人士讲,近几年亳白芍的含量已经赶不上川芍了,这也是亳白芍近几年走动不快的一个重要原因。
GAP药材基地目前还只是一块招牌
中国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要求各大制药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GAP药材生产基地。但各大制药厂也因没有优质种源和无过硬的种植管理技术等问题而无法大面积开发,为了应付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验收和获取国家的扶持资金,才不切实际地建立了GAP药材基地。如某制药集团在安徽建立了GAP板蓝根生产基地,但是这个基地生产的药材只是这个集团公司2个月的生产所需,其余原料药材只能从市场上购买,而市场上的板蓝根质量就无法保证了。因此说GAP在目前来说,仅仅是制药企业的一块招牌。
药材种植缺少及时可靠的信息指导
GAP基地短时期内很难形成气候,全国范围内仍然是无法统一的零散自发种植。这种情况最容易形成两极分化——有的品种药材生产过剩,有的则产不及需。国家没有为药农服务的信息机构,针对药材行情分析类的刊物也不多,农民得不到药材在全国的需求量和市场信息,种植药材只能是盲目跟风。药材是一种特殊商品,少了是宝,多了是草,没有确切可靠的信息作指导,盲目发展仅凭运气,十有八九是种植时行情高涨,收后销价低得气人,收效极低,药农就不会再种。如果得了利,便会盲目扩种,然后产大于需,就要过剩,销势就会减弱,价格必定滑落。然后又形成恶性循环。最典型例子如黄连,前几年黄连市场价高达160元(每公斤价,下同),价高诱人,药农便扩大种植,但他们不了解黄连的需求量有多大,在高价的诱惑下盲目发展,结果产出远远大于需求,致使行情大幅滑落,从160元滑到150元,后又落至125元,到2004年盛夏价落到33元,目前其价稳定在35元左右,基本上不够本钱。没有正确、及时可靠的信息指导,药材种植就会出现恶性循环,价高了,种植就多,价低了,种植就少。药材的忽多忽少,必然导致其价暴跌和暴涨。因此药材种植缺少信息含量,药材的含量必然不高。
药材种植依然滞后,虽然GAP 已出台2年,但这种标准规范要与实际接轨,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全实现。从目前的种植情况来看,药农迫切需要权威的、真实的信息作指导,需要无公害的而又实用的种植技术和高产无病害的优良品种。为此笔者呼吁国家有关部分加大药材种植信息服务投入和科技投入,同时也恳请有关药材栽培的专家、教授们用实践写出高产、实用、无公害的栽培技术。以尽快摆脱药材种植滞后局面,为实现中药现代化作好铺垫。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