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疫病
一、症状病因
发病初期地上部植株的下部叶片变黄,顶部叶片于中午高温则失水萎垂,早晚仍可以恢复;至后期整株叶片萎垂不在恢复,并从基部开始腐烂。拔出地下部的丹参根茎,可见主根表皮呈水渍状,变为淡黄色,剥开表皮可见髓部完全腐烂,腐烂的髓部颜色不变,稍有臭味,呈湿腐状。此病扩展较快,一般染病植株1—2周内死亡。土壤湿度大时,丹参栽苗后的不久就有发生,蔓延较快,根部可断续产生白色霉状物,既病原菌的菌丝体或子实体。 病原是由Phytophthora cactorum(Leb.et cohn)Schroet. 简称恶疫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通过灌溉水和雨水传播到丹参的萌发芽上,遇高温高湿条件2—3天出现病斑,借风雨进行传播蔓延。该病的发生轻重与当年雨季到来的早晚、气温高低、雨量大小有直接关系。早春气温高、雨水多、经常大水漫灌则发病重并且流行广。
二、防治方法
1、实行3年以上轮作。有病史的地块严禁重茬。
2、土壤选好后,要进行冬季的冬耕晒垡。最好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
3、采用高畦栽培,并实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减少病菌浸染机会。
4、大雨或浇灌后,及时喷药预防,也可撒施生石灰消毒。
5、发现病株后治疗和预防蔓延用药。
A、72%霜脲锰锌(克抗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洒。
B、72%杜邦克露或72%克霜氰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洒。
C、18%甲霜胺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D、70%乙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上述药物的任何一种,按要求兑好,每亩用兑好的药液50公斤,7天喷药一次,交替喷施3次。注意一定要喷药均匀,作到不重喷、不漏喷。
二、菌核病
一、发病症状
发病植株的茎基部、根芽及根茎区逐渐腐烂,呈暗褐色,植株枯萎死亡。在发病部位、茎基内部及附近土壤上,分布有呈黑色鼠粪状、并有白色菌丝体的菌核。
二、防治方法
1、保持土壤中水分的含量,控制土壤水分过大,及时进行土壤中耕松土。
2、发病期用50%氯硝铵0.5公斤加上生石灰10公斤拌成灭菌药,撒在病植株的基部及附近的土壤上。
3、用50%速克灵1000倍液浇灌病株的基部及附近的土壤。
三、丹参根腐病
一、发病症状
植株发病初期,个别支根或须根变褐色,出现腐烂,以后逐渐蔓延至主根,外皮变成黑色,全根腐烂。地上部植株的个别茎枝先枯死,最后整株死亡。此病多发生在5—11月份。
二、防治方法
1、注意选择作种用的繁殖材料。近年人工栽培丹参,主要选择有性繁殖与无性栽培相结合的方法(即用种子育苗、移栽),进行丹参生产,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的纯无性繁殖老种根带病的问题,是防治丹参根腐病的基础。
2、栽培前种苗进行消毒处理。用50%的甲基托布津浸种6小时或5%的草木灰溶液浸种2小时。
3、严格选择土壤和地势。选择地势高操、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土壤必须是中壤土或壤土,确保滤水性好并透气;地势最好有10-15度的坡度,如地势平坦,须挖较深并密布的渗水沟。
4、遇到连阴雨天气和土壤较湿润时,只要能下田中耕,要进行多种形式、多次的中耕松土,以打破土壤的板结层,使土壤中的有害气体排除,空气中的新鲜氧气进入,增加土壤和空气中的气体交换,这一措施,可有效预防和减轻丹参根腐病的发生。并及时喷施杀菌药剂进行预防。
5、发病初期用50%的托布津800—1000倍液浇灌病株及周围。
四、叶斑病
一、发病症状
叶斑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丹参叶片的上面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深褐色病斑,严重时病斑扩大汇合,致使叶片枯死。5月开始发生,一直延续到秋末,6—7月发病重。
二、防治方法
1、加强管理,实行轮作倒茬。
2、增施磷钾肥,或喷施0.3%磷酸二氢钾叶面肥,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3、发病初期喷施50%多菌灵500—10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800倍液,7天一次,连续喷3次。
五、根结线虫病
一、发病症状
根结线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病。根部生长许多瘤状物,使植株矮小,发育缓慢,叶片退绿,逐渐变黄,最后全株枯死。拔起病株,须根上有许多瘿状的瘤,用针挑开,肉眼可见白色小点,此小点为雌线虫。一般在砂性大、透气性好的土壤上,栽培丹参时容易发病。
二、防治方法
1、尽量不重茬,前作物是禾本科的作物轮作。
2、整地时,每亩施入3%甲基异硫磷5公斤,掺入土中。
3、80%二溴氯苯烷2—3公斤加水100升,栽种前15天开沟施入土壤中,并覆上土,防止药液挥发,提高防治效果。
咨询电话:010-87876186